滨南采油管理九区实施区站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几小时的活几十分钟就干完
本报记者顾松通讯员许庆勇郭娜
2015年09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管理九区技术管理室人员进行油井措施分析讨论会。
     作为非“四化”管理区,截至7月底,滨南采油厂采油管理九区完成产量21.13万吨,实现利润1.1亿元。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这个区实施区站一体化管理机制。4月27日,这个区率先探索实施区站一体化管理机制,压实“三室一中心”和专业化班站责任,实现了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生产运行一体联动 工作效率由“小时”到“分钟”
  6月15日,偏远井郑14X23井产量出现波动,注采站检查分析后初步判断是远程计量系统出现问题。在以往班组报队部、队部报矿调度、矿调度协调等程序下,最快也需几个小时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协调组织现场分析整改,40分钟就恢复正常。
  这得益于采油管理九区生产指挥与现场零距离。这个区机关出门就是井场,他们消除中间环节,实现管理区与专业化班站之间短、平、快运行。建立“每日两运行”例会工作制度,管理区领导、“三室一中心”、专业化班站站长共同盘点工作,既避免信号衰减,又做到日事日毕。建立《5分钟问题反馈制度》《现场问题分析决策流程》,班站上报的问题,生产指挥中心在5分钟内予以反馈,并积极协调“三室一中心”进行解决,需要到现场的,做到全程无缝隙衔接、零距离指挥,提升了运行时效,问题解决平均用时同比缩短1.5小时,故障处理及时率达到100%。
  执行落实与井口零距离。管理区成立后,他们将站长、技术副站长调配到注采站,把人员集中到井口,做到油水井分析、设备检修维护、应急情况处置“三不出站”。过去油井调参等需采油队完成的工作量,现在90%以上由注采站独立完成。6月18日郑36-11-43井作业开井,注采5站统筹安排4名员工提前到现场,仅52分钟就完成移机、调试、开井、量油。
技术经济一体优化 开发管理“有效”变“高效”
  源头方案一体化论证。他们坚持“一口井是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单井措施方案“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到8月15日,技术管理室牵头油地工农等岗位,对58项转周等措施进行“会诊”,做到地面、井筒、地下、安全、效益“五位一体”精细设计。与去年同期相比,措施有效率提高2.9个百分点,开井时率提高0.5个百分点,平均注汽干度提高2个百分点。
  现场措施一体化评价。他们充分发挥注采站增设技术副站长、责任技师的优势,实行生产动态、油井工况、投入成本“三个分析进班站”,引导班站成员对油井进行一体化综合分析评价。建立《单井效益评价分析制度》,推动各注采站向精算精干转变。截至7月底实施氮气泡沫、补孔防砂等13井次,累计增油9267吨。注采5站技术副站长于伟侨承包的郑36-1井是一口低效停产井,通过单井效益评价并与邻井对比分析,判断该井S12组具备补孔潜力,预判实施补孔防砂后日增油达5吨。5月份对其实施大修补孔防砂后,实际日增油达到7吨。
  压实岗位责任严考核。他们本着“管得更精、算得更细、挣得更多”原则,将“三室一中心”进行多岗合一,细分责任主体,界定出合理指标联责比例,将产量等可控、能控因素分解落实到专业化班站,做到岗岗有标准能考核、人人有责任算效益。借鉴价值积分管理模式,完善“一人一本”岗位写实制度。注采2站高昕分析郑365P1井降粘后有增产的潜力,提出空心杆泵上掺活性水实施降粘的建议,被采纳后该井平均每天增加经济效益3500元,管理区依据考核规定,当月奖励高昕520元,有效激发了员工主动创效增效的积极性。
  据了解,今年全区干部员工共提出改善经营管理建议67条,完成并投入应用防蜡抽油杆接箍等创新成果5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余万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