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被“监听”,何谈师道尊严
2015年09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把老师置于家长的“监控”之中,本身就意味着家长对老师是不信任的,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没有了,尊师敬师的传统美德沦丧了,即便满足了家长内心的安全需求,也是得不偿失的。
  开学伊始,不少学生把智能手表戴进了课堂。除了定位、呼救等之外,各商家都在大力宣传的一个功能就是实时通话或实时录音,说白了就是监听功能。老师课上说的话,还没下课就已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老师对孩子的表扬或批评,第一时间就能传到家长耳朵里。
  科技的进步、家长的关心形成合力,把孩子笼罩在全天候无死角的保护之中,可别忘了,保护的目的是安全,安全对应的是危险,智能手表进入课堂之后,防范的对象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这背后有意无意透露出来的,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始终工作在这种不信任中,老师们会怎么想?看到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如此对待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孩子们又会怎么想呢?
  事实上,在智能手表出现之前,也有过个别家长在校园外“监视”孩子教室里的一举一动,只不过由于智能手表的普及,让这种监控门槛降低了,也不会像校外“监视”那样,让人明显感觉不妥。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工作的时候总处在监控之中,哪怕只是有人默默站在背后看你的电脑屏幕,也是令人不舒服的。那么,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面对几十台“监听器材”,以及随时会去分心摆弄这些器材的孩子,恐怕也很难专心致志地讲课。
  更何况,把老师置于家长的“监控”之中,本身就意味着家长对老师是不信任的,所以才要通过技术手段加以防范。要知道,信任存在于彼此之间,靠的是情感的交流,单方的信任缺失,就有可能导致双方良性沟通的断裂,古人讲“用人不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某人在屋里装了摄像头,孩子的奶奶就拒绝来照看孩子,老师不可能一走了之,却很可能因此变得消极。原本自然、单纯的师生交流不见了,孩子做错了事,老师也不再批评了,只剩下了机械化的“授业解惑”。
  当然,更严重的后果还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要想让进入课堂的智能手表发挥作用,具体的操作者是孩子,在我们这个最讲究尊师的国家,他们却被告知要对老师时时提防,那么在不知不觉间,就可能养成对他人的习惯性戒备。现在就已经有很多人感慨社会的冷漠,等到这些和“监听器材”一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成了社会的中坚,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一个缺乏互信的社会,又能带给他们怎样的未来?
  的确,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也考虑到儿童的自控能力,用科技手段加以保护是有必要的,但这种保护也要讲究个度。如果把“监控”带进了课堂,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没有了,尊师敬师的传统美德沦丧了,即便满足了家长内心的安全需求,也是得不偿失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