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族故居到古城文化产业集聚区
“新华园”前世今生600年
2015年09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华舞台。(资料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华广场大集。(资料图)
  古城内保留的原新华剧院。
   ◤现在的新华园古玩字画城。
  古城内保留的原省立第三师范附小礼堂。抗战期间,范筑先在此召开过表彰大会。
     文/片 本报记者 杨淑君
  新华园,古城楼东大街路南的一片仿古建筑群及其间的广场,楼阁相连,雕梁画栋,曲径环绕,花木扶疏,风姿绰约。
  一些利用假期游览古城的青年学生,流连在新华园仿古建筑群中间,细听着几位老人讲述新华园的前身今世,一起体会千年古城浓浓的历史文化韵味。
  明代:
太仆寺卿故居
八世科举连第

  71岁的明代望族许氏后人许孟祥介绍,新华园一带曾是聊城历史名人、明代官至太仆寺卿的许东望故居处。许东望,字应鲁,嘉靖七年(1528)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任山阴县知县,在任时主修了《山阴县志》。后历任户部郎、浙江参议、按察副使、太仆寺卿。后辞官离职。许东望廉洁仁慈,平易近人,坦诚耿直,恭顺谦让。晚年编《古今名方》,著《性命三编》。
  许东望的祖父许麾是家族的第一个举人。许麾的高祖父许贤,洪武年间自原籍安徽宿松“以伍长调平山卫”,开始定居聊城。许麾于成化十三年(1477)考中举人,先后任景州、浚县训导。许麾历任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他德才兼备,勤政爱民。遇到“夏水涨”,修建了“许公桥”;遇“春夏大旱,君祷而雨。”还经常出资帮助家中无力丧葬死者的贫民料理丧事。正德年间在保定及永平任职时,“冒炎暑巡历于外”,“以足得疾卒于保定公署”,卒年六十四岁。   许麾中举后,许堂(许麾兄许庠之子)于弘治八年(1495)中举;许路(许麾之子)于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许东渐(许麾之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许观象(许麾五世孙)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许正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许典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
  明朝有赏赐官爵的“赠封”制度,子孙中科第而父祖受皇恩封赠即称恩光。许氏家族除了两名进士、六名举人外,还有九位受到封赠的男性,即许宏、许庠、许尧、许路、许东明、许堂、许东望、许东渐、许霞,称为“九代恩光”。其中,恩光第一位许宏,以好善乐施闻名,曾经拾到百两黄金,“寻其主还之”,后被赠“文林郎,善化县知县”。
  许东望故居旧称“许府”或“许家大院”。宅前门侧立有一座牌坊,上面横额一面写“八世科第”,另一面写“九代恩光”。此牌坊约建于明末,为石质建筑,规模壮观,横跨街心,行人、车马在其下通行。在1936年范筑先主持“扩街正门”时拆毁。
清代:
古城龙头书坊
书籍遍销南北

  许孟祥告诉记者,原许府故址处,在清朝康熙年间成为著名书庄“书业德”的作坊。据地方相关志书及资料记载,书业德是山西灵石县郭姓所建,临街5间门面,大门两旁分挂着“书藏二酉”、“业积三多”的对联。院落宽阔,内有房屋百余间,分作客厅、作坊、仓库、宿舍,职工达上百人。在聊城众多书庄中规模最大,而且还在山西太原、祁县、介休、平遥及山东济南等地设有十多个分号和代销处。
  书业德图书除了在本省销售外,还行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上海、江苏、东北三省等地,成为全国著名书庄。当年,各处书商都争先恐后赶来聊城批货,靠近运河的用木船,山西的用毛驴,河北张家口、绥远的用骆驼,络绎不绝。
  据《四大书庄》一文介绍,书业德印书品种多样,有经史、医学、文学、卜筮、星相、风鉴、蒙书、辞书、画谱、棋谱等,种类达1000多种。书纸洁白柔韧,印刷精致美观,颇受各地书商和读者的欢迎。
  书业德刻书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自产自销的“府书”;其次是从南方买来印好的书页装订成书,当时称作“南书”。“南书”多采用上等毛边纸印刷,“府书”多用毛太纸或“四则纸”印刷,后来还用粉连纸。些书盖有“书业德自在江浙苏闽拣选古今书籍发兑印”的题签,证明书业德还直接从南方买书来北方卖。
  清末运河航运停止,书籍销售没有了交通便利,此后书业德运作日益困难,便于1923年将门面房转让给“农工银行”,自己迁入南顺城街路西,至三十年代初明显衰败。到了四十年代后期,书业德残存书版被分给群众当作了烧火的劈材,曾经名满全国的大型书庄自此烟消云散了。
  清代聊城八大会馆之一的“赣江会馆”旧址位于今新华园西端。据相关记载,赣江会馆是江西商人集资兴建,约建于清前期。江西籍在聊城经商的同乡,经常在此聚会,相互交流经验,讨论市价起伏,商量应对措施,排解同业纠纷,联络同仁感情。此会馆至聊城解放前夕尚存。
民国:
新型金融机构
新式大型书店

  古城七旬老居民、文史研究者孙元芳说,1923年,商振声在今新华园中部门面房创办了“农工银行”。商振声是聊城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他先后在本城创办万聚德银号、公立钱局、东临道工厂(生产纺织品)、电灯公司、森林木场、东临道兵工厂等企业,自任总经理,创聊城前所未有的实业,后病逝于济南。农工银行是他创办的聊城第一家现代化新型金融机构。当时,世道太乱,商业无法正常经营,农工银行于1927年在奉系军阀的欺诈下倒闭。
  今新华园中部不临街处,三十年代有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办的官营“裕鲁”当铺分铺。此当铺规模较大,闻名遐迩。1937年10月17日,土匪齐子修窜犯聊城,该当铺被洗劫而倒闭。
  1928年3月,国民党县党部设于原农工银行处,至1935年取消。该党部曾在1929年前后组织领导了反对封建迷信的“拉庙运动”,城关多数神庙中的塑像被损坏,部分庙宇被拆除。尽管它进行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活动,但对于共产党人采取了严酷的镇压,著名烈士赵以政就是该党部参与杀害的。
  聊城建立的第一座新式书店振东书局,原址就在今新华园西部,曾有门面三间,大院三进。振东书局建于1915年,由八家股东组成,专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以教科书、工具书为主,兼售上海会文堂、新亚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通俗小说等。教科书等学校用书供应聊城、堂邑、冠县、馆陶等鲁西十余县的中小学学校。
  振东书局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后又与上海多家书局签订合同,引入许多名家新作,最先在聊城销售,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还出售各类期刊,并为读者预订;为各县图书馆预订了不少大型丛书。先后兼营过石印、文具、照相、镶牙、名药等业务。1938年11月聊城沦陷前,振东书局人员撤出古城,买卖从此终止。
当代:
舞台改建剧院
广场变身商城

  古城六旬老居民郑林介绍,1949年,今新华园东南部建了“新华舞台”,坐东朝西,舞台广场可以容纳观众千余人。1955年,新华舞台加盖了木制结构的二层圈楼。1966年,邢台地震时,古城受到影响,大舞台的一个楼角被震塌。次年大舞台翻建为新华剧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城流行“评书热”,新华舞台及广场一带几乎每天都有说评书的人。著名评书艺人钱大喜说的《三国演义》相当吸引人,他批文解字详尽透彻,吟诗对答巧妙工整,言语神态极富魅力。
  新华京剧团、聊城专区京剧团、聊城县评剧团以及聊城县河北梆子剧团等,经常在此地演出古装传统戏。后来,这些剧团出演的又多以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戏居多。聊城地区评剧团编排的《八一风暴》和《野火春风斗古城》最先于新华舞台出演,盛况空前,场场爆满。
  新华舞台门前,1950年开辟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新华体育场”。场内设有二百米跑道、三副篮球架、两个排球场,还有一些体操器械。1957年“新华体育场”改建成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灯光球场。1967年该体育场停用,后改称新华广场。新华广场是大集所在地、文艺演出活动场所,也是各种政治运动召开大会的场地,公判大会也在此召开。
  郑林回忆,新华广场以北就是新华商场,老百姓习惯称它“新市场”,它是六七十年代较为繁荣的地方,有百货商店、新华饭店、委托店、蔬菜公司门市部、土杂门市部、副食部等,平时人来人往,到了初二、初七(“文革”期间改为一、六)集日,更是拥挤不堪。届时,广场及附近各街的道路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原新华商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商场被拆迁,建起仿古建筑群,并就此更名为“新华园”。
  2003年,古玩市场自闸口南移入新华园。每逢集日,这里就拥满了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及山东各地的众多古玩摊位,另有20余家古玩店铺。2009年初,古玩大集转移至铁塔商城,大集虽被转移走,但不少商铺至今仍在新华园内营业。
  据悉,古城最初规划的33处博物馆中,“东昌牌坊博物馆”将利用新华园中一处出入便捷的闲置建筑,来展示聊城历史上的牌坊文化。《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5)》中确定,将以新华园为中心,进一步建设以古玩、字画和鲁西文化特产等为主要特色的古城文化产业集聚区。随着古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一个集文化、商业、娱乐于一体的新华园将生机勃勃地呈现于出来,成为古城旅游的一大亮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