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材编成微吕剧唱响课堂
刁镇道口学区小学让更多“活文化”在校园扎根开花
2015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暑假改造后的校园更加美丽。
  有模有样的小演员
  学生的吕剧表演吸引了大量村民观赏
  学校成立十余个兴趣小组
  学校软笔书法开展得有声有色
  学校自掏腰包置办乐器
     本报记者 支倩倩 通讯员 王延江 曹守昌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优势,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就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刁镇道口学区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学校,为了使学校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追求优质、特色的学校教育,在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现状,立足学校实际,重点在以吕剧、硬笔书法为主线的特色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刁镇道口学区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面对深化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依据地缘优势,打造教育品牌”成了学校努力的新方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1年刁镇道口学区小学组建了“道口小学春苗管弦乐队”,从此开启了特色办学的主题华章。学校自掏腰包5万置办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考虑学校没有专业的教师,刁镇道口学区小学校长王延江大胆尝试聘请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辅导,利用每周三、周五下午课外活动均安排40分钟的管弦乐课。经过一年多发展,道口小学春苗管弦乐队由十余人的队伍壮大成为近五十人,参加章丘市教育系统五节活动刁镇专场演出,学校选送的民乐合奏《沧海一声笑》和吕剧《红嫂》受到众师生的赞扬。
  吕剧是我国民族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吕剧艺术,2012年,学校在发展“道口小学春苗管弦乐队”的基础上,将山东地方戏种吕剧引进校园,并成立吕剧兴趣小组。吕剧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刁镇道口学区小学校长王延江告诉记者,为把这项活动进一步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学校的文化,打造学校特色,想用山东吕剧这一地方戏打造出学校生龙活虎的“活”文化,达到塑造“高雅校园、生机校园、魅力校园”的新目标。
  王延江介绍,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提倡“微课”进课堂,我们要把“微剧”——吕剧引进课堂。就是把我们所说的能编写成课本剧的教材内容编写成吕剧的形式,形成课堂教学的微剧积累起来,让学生演出来。我们还要把家乡的美景、变化编辑成吕剧唱出来,把我们章丘教育的丰硕成果用吕剧的形式唱出来。 
  吕剧进课堂,不是培养演员,而是培养听众,培养未来的戏迷,正所谓,娃娃唱戏娃娃看,民族文化代代传。吕剧进课堂,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们欣赏到吕剧的美,更是一种培育、一种认识,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学习经典唱段中的吕剧人物、吕剧故事,增强明辨真善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优秀作品中承载的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迁移到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中,为学生今后做人做事奠基。
  刁镇道口学区小学始建于1945年,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它积极落实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启动“让每一个孩子从道口小学走出都能写一笔好字”的活动,开设书法兴趣小组。营造“书香校园”特色,落实《道口小学科学读书,和谐发展》的读书方案,开设“校园图书角”,每天开展“晨读”和“午读”活动。开展“吕剧进校园”活动,让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以“走近黑陶,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因地制宜开展活动,陆续开展了黑陶、面塑、泥塑等艺术创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学校的特色教育以它清新温情、充满活力的脚步已悄然开花,如一缕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洋溢着和谐、欢乐,充满着生气盎然。“一切为了孩子”,从实际出发,打造学校特色,坚信刁镇道口学区小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