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孤岛采油厂张仁旭
20年悉心照顾一家四代他用坚强臂膀挑起生活重任
本报记者邵芳通讯员贾新青李海鹰
2015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仁旭将外婆的户口迁至孤岛镇后,老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9月17日中午下班后,孤岛采油厂职工张仁旭像往常一样在市场挑选蔬菜后回家为外婆烹饪午饭,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20年。“只要在我和妻子的努力下,外婆和孩子能够快乐生活,我们就很满足。”张仁旭说。
   家中连番发生不幸
 夫妻主动照顾外公外婆

  1995年6月的一天,不幸降临在这个普通的家庭,张仁旭的父亲突发脑梗塞,虽然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却因此造成偏瘫、小脑萎缩等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自1995年以来,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张仁旭先后将外公、外婆和父亲接到家中悉心照料,期间外公和父母因病相继离世,因此这对夫妇更加珍惜能够赡养外婆和抚养孩子的机会。熟悉张仁旭夫妇的人,都会对他们“以孝为先”的家风赞不绝口。“父亲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帮忙,同时照顾三个人的母亲就忙得焦头烂额,看着都让人心疼。”张仁旭说,同样心疼母亲的还有他的妻子何秀英。于是,在何秀英的提议下,刚刚结婚三年的年轻夫妻放弃了原本轻松惬意的生活,将他们的外公、外婆接到了孤岛生活。
  为了方便老人生活,张仁旭在离单位最近的地方租了3间平房。他和妻子放弃与同事朋友聚餐、出游的机会,全心全意伺候着老人的衣食起居。“外婆是个敏感的人,老是怕给子女添麻烦,每天下班后我和妻子都会把最快乐的一面展现给她,外婆的疑虑就慢慢打消了,再不说类似连累我们的话。”张仁讯说。
  1996年11月,一份写着外公肺癌晚期的诊断书递到了张仁旭夫妻面前。雪上加霜的是,外婆在买菜途中遭遇某商店天然气爆炸事故,被紧急送往了医院。从此,张仁旭在孤岛照顾起外公,妻子则在东营市区的医院陪伴外婆。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陪伴,外婆终于康复出院,一家四口在孤岛团聚了。
  1996年年底,外公病重去世。性格开朗的外婆变得沉默寡言,犹如另一个人。张仁旭夫妇便将更多地时间花在外婆身上,陪她散步、聊天、看电视,鼓励她多与周边的人接触交流,慢慢地外婆的话多了起来。
 母亲因过度劳累离世
 悲痛中接过照顾父亲重担

  2005年8月,一个炎热的日子,张仁旭的母亲买菜回家后没多久,便因过度劳累突然离世。由于张仁旭的姐妹们常年在外工作,身为儿子的他便把父亲接到了孤岛。
  老父亲来到孤岛后,张仁旭夫妇在照顾外婆休息后,便会陪着父亲看他喜欢的战争片。父亲一个简单的笑容,成为这对夫妻最好的“解压药”。为了能有更大点的生活空间,2007年,张仁旭在孤岛购买了一套带阁楼的住房。此后尽管患有颈椎病,他仍坚持每隔几天就背着父亲下楼活动。
  2008年,父亲的病情加重,最终丧失意志成了植物人。张仁旭坦言,那段日子成了夫妻二人最艰难的日子,老人大小便失禁,夫妻二人轮流夜以继日地看护,给父亲喂水、喂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日三餐,张仁旭亲自挑选食材,为父亲搭配着丰富营养的食品,然后把药和食物捣碎加工成液状,用瓶子挤进老人嘴里;为防止老人生褥疮,他们购买了医疗充气垫,每天24小时用电泵充气,使身体保持干燥。2009年1月,张仁旭父亲最终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人到中年喜得贵子
 7岁便会给老人量血压

  2008年,40岁的张仁旭中年得子,而身体欠佳的外婆也因此有了精气神,主动提出要看曾外甥。
  现在,张仁旭夫妇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外婆和儿子身上。外婆尤其喜欢这个和小自己90岁的曾外甥,看到孩子就笑得合不拢嘴。
  据张仁旭说,如今7岁的儿子和97岁的外婆感情最要好,看着父母经常给外婆量血压,儿子也学会了给外婆量血压。并在父母上班的时候通报外婆血压情况。外婆只要头疼脑热,小小的儿子也会紧张起来。每当看到一老一小其乐融融的场面,夫妻二人十分欣慰。
  如今随着外婆年纪逐渐增大,头疼脑热、慢性病也随之增多,为了更好照顾外婆,张仁旭申请调到了离家近的单位,还与妻子学会了拔火罐。每年张仁旭定期带外婆查体、疏通血管,以缓解冬日供血不足的症状。上班间歇期间,张仁旭也不忘打电话关心外婆。
  “我所做的是每一个子女应该做的事。”张仁旭说,他最应该感谢一直默默付出、共同分担的妻子。如今,他和妻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外婆热热闹闹地过个百岁大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