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是农村小学吗?
村民踊跃筹资300余万建新校,208个农村娃有了新教室
2015年09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校舍启用,全校师生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摄
  孩子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摄
     “经历30多年时间洗礼的石桥小学老校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心里有些不舍,但看着新学校,心里又很兴奋。”18日早上6点,泗水县中册镇石桥小学的校长颜廷磊感慨。
  离老校不足500米的地方,一座三层楼拔地而起,这里就是石桥小学新校,由石桥村村民共同募集300多万元资金建起来的。18日,石桥小学新校正式启用,包括50多名幼儿园小朋友在内的208个孩子也都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上课。
本报记者 贾凌煜 黄广华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新教室里有风扇,铺着地板砖”
  18日早上8点半,嘹亮的国歌中,五星红旗在石桥小学冉冉升起。当日,泗水县中册镇石桥小学新校正式启用。学生们穿着新校服上学,老师们也有了新的工作装,篮球场、足球场上,孩子们开心地玩耍。五年级学生慧慧是升旗手,练习了一个星期,当走到旗杆下,握住绳子的手还是有些抖。“以前教室里啥都没有,升旗就在泥巴地里,这多好呀!”慧慧说。
  石桥小学位于泗水县中册镇最西头,目前共有小学和幼儿园学生208人,教师15人。8月27日,老师们开始搬入新校。“12间教室,两间办公室。”校长颜廷磊忙里忙外,难掩喜悦之情。他说,作为农村小学的校舍,新校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教室里有风扇,铺着地板砖,有的还有大电视呢!”学生刘晓寒很兴奋。大电视是多媒体设备,教育局给学校拨付了两台。有了新的教学楼,再也不怕这些新设备没地儿使用堆积在柜子顶端了。
  18日早上8点半,嘹亮的国歌中,五星红旗在石桥小学冉冉升起。当日,泗水县中册镇石桥小学新校正式启用。学生们穿着新校服上学,老师们也有了新的工作装,篮球场、足球场上,孩子们开心地玩耍。五年级学生慧慧是升旗手,练习了一个星期,当走到旗杆下,握住绳子的手还是有些抖。“以前教室里啥都没有,升旗就在泥巴地里,这多好呀!”慧慧说。
  石桥小学位于泗水县中册镇最西头,目前共有小学和幼儿园学生208人,教师15人。8月27日,老师们开始搬入新校。“12间教室,两间办公室。”校长颜廷磊忙里忙外,难掩喜悦之情。他说,作为农村小学的校舍,新校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教室里有风扇,铺着地板砖,有的还有大电视呢!”学生刘晓寒很兴奋。大电视是多媒体设备,教育局给学校拨付了两台。有了新的教学楼,再也不怕这些新设备没地儿使用堆积在柜子顶端了。
31年老校一下大雨就被淹
  石桥小学老校建成于1984年,只有一排低矮平房,已成危房,早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每次下大雨,孩子们只能趟水上学。“尤其是2012年,那年雨特别大,整个校园都被淹没了,水最深处有半米,我们只能租来三轮车,把孩子们一个个运送到校门口的马路上。”副校长刘娟说,如果遇上接连下雨天,女厕所被水覆盖,女生们要方便还要找隐蔽处。
  泗水县教体局和中册镇教办早就有了重新规划建设石桥小学的计划,无奈因资金问题几度搁浅。“我们规划建设一所标准小学,所有的建设完成约需要200多万元,经过各方协调,还差100多万元的缺口。”中册镇中心学校校长宋希同负责管理全镇中小学,石桥小学是全镇仅剩的一所平房学校。
  “这可好了,以后不用担惊受怕了!”站在新校园里,两位家长交流着,其中一家长夫妻俩在外打工,孩子上学是爷爷奶奶照顾。
村里老板包下地 供学校无偿使用
  年近五旬的王衍伟是土生土长的石桥村人,历经多年艰辛打拼,开办了曲阜恒源纸业有限公司。2013年夏,一次与学校老师聊天时王衍伟听说了石桥小学的困境,决定自己出资补上这100万元缺口。100万资助款很快打给学校,又出资160万元承包了24亩土地,无偿供学校使用,“只要学校在,我的地就无偿供学校使用。”
  得益于王衍伟的捐助,小学才能顺利重建。为此,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想用“衍伟希望小学”的名字,但被婉拒了。“我不图名也不图利,只要孩子们不再受苦就行了。”王衍伟说,做出这个决定,得到父亲大力支持,“父亲说做好事不能图名和利,帮助孩子上学就是最大的爱心和孝心。”
  自小出去打拼,没有多少文化,可在王衍伟眼里,孩子是全村的未来,只有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带领村民致富。王衍伟的三个孩子每人都出了一部分钱,“在部队的大女儿把提干后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了我,上大学的小女儿还省出了几百元的生活费,我父亲临终前把自己的几千元钱也给了我,总共是2.4万元。”王衍伟说,这些钱他全部给了学校,当做给孩子们买新校服的部分费用。今年8月,教学楼逐渐完工,王衍伟的父亲却去世了。“他走得很舒心。”王衍伟说。

孤寡老人捐百元 可惜没等到新校
  新校建成至今,共约投入300余万元,其中村民自发捐款30余万元。“村民最少出资100元,上不封顶。”石桥村支书王衍柱说,当时上午村里大喇叭一喊,下午就有人到村里捐款了。最终一人捐款6万元,一人捐款5万元,其余还有数十人捐款几千元不等。在捐资助学中,许多孤寡老人也踊跃捐款。80多岁的王起文老人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又没有适龄儿童,但是老人捐款100元。但是,这位老人年初去世,没有等到新校启用这一天。还有村民王衍太,家庭不富裕,妻子患有重病刚去世,也捐款100元。
  新校所在地址,原有28户村民,听说需要给孩子建学校,尽管不舍得,还是搬出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为了安置这批村民,村里出资盖了公寓,每月免费使用60度电,每三天能领到一桶饮用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