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叫“中国通”
2015年09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别了,“亲日”的阿博特!你好,“亲华”的特恩布尔?
  本周初,澳大利亚执政党自由党突遭变故,一场来去匆匆的“逼宫”大戏过后,澳洲总理换人了。新上台的特恩布尔因为有个华裔儿媳妇,上世纪90年代曾投资中国矿业,加上他高度评价中澳自贸协定,而被一些外媒冠以比澳洲前总理陆克文更通晓中国的“中国通”。
  果真如此吗?其实,与远的如李光耀、近的如陆克文等大腕“中国通”相比,特恩布尔顶多算个入门级的“中国通”吧。
李光耀、基辛格、施密特 洞察中国政治数十年
  “中国通”,就像“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样,遍布五湖四海。既有近邻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也有中美关系开拓者之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还有远在大陆另一端的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这三人,堪称“中国通”这一群体中的元老级大腕。
  他们三人当中,施密特生于1918年,基辛格和李光耀生于1923年,超长的生命历程赋予他们政坛常青树的美誉。正因如此,他们有机会见到毛泽东以来的中国历届领导人,并在各自政治生涯的顶峰阶段开启与中国的亲密接触,且延续数十年之久。
  施密特1974年至1982年间任联邦德国总理,他于1975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访华,是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他从政期间,曾积极促成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
  施密特被称为“欧洲的基辛格”,对中国、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有独特且深刻的观察。“他首先是个天才的实践家,一个能力超强的人,能够可靠而敏锐地感觉到什么事是做得到的,并且具有绝对的意志力把它办到。”施密特如此评价邓小平。
  即便卸任总理后,施密特仍热衷研究中国问题,他曾至少16次访问中国。施密特去年底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撰写书评,称这本书使他受益匪浅。“2012年5月,我与习先生相识于北京。半年后习先生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施密特说,“观察他任职后的两年,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过去40年,中国高层政治家的利益关切和视角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又坚持了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传统。”
  施密特说,“西方国家常常按捺不住冲动,在中国和中国领导人面前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这种好为人师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国家或许应该识相地放下身段,让公平竞争发挥作用。”
  在东方,也有一位被称为“亚洲的基辛格”的人,他就是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祖籍中国广东梅州的他,除了新加坡,中国可能是他关注最多的国家了。李光耀于1976年率大型代表团首次访华,彼时中国与新加坡尚未正式建交。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开启了二人的私人友谊。
  李光耀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持积极肯定的态度,1990年中新建交后,李光耀更是走亲戚式地访华,粗略统计已有30余次,堪称访华次数最多的外国政府首脑。
  李光耀生前曾指出,“中国的内部挑战正处于关键时刻,突发的外部事件也会有很大影响”,但相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经过深思熟虑可以沉着应对。他还提到2007年底与习近平的会面印象深刻,他称习近平为“曼德拉级别”的人物。
  如今,“亚洲的基辛格”已经作古,而真正的基辛格仍活跃在中美关系的大舞台上。
  基辛格堪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美方幕后操盘手,正是他1971年历史性地秘密访华,促成了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访问中国那“改变世界的一周”,他也因此在美国被誉为“最伟大的国务卿”。
  基辛格著有《论中国》一书,至今已访华50余次,与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历代中国领导人都建立起关系。每当中美关系出现波动时,基辛格都会凭借其数十年不衰的政坛影响力发表评论,纠偏美国对华误读。
  基辛格本月13日表示,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必将成为中美两国关系中重大历史事件。他说,“我与习近平主席有过多次交谈,他是一个很有决断力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我认为他是最杰出的中国领导人之一。”
希拉克、诗琳通公主、陆克文 深谙中国文化和语言
  曾先后担任法国总理、总统的希拉克是位著名的东方文化迷,他虽不通晓汉语,却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上世纪70年代,他作为法国右翼政党保卫共和联盟领袖,曾多次访问中国,有机会参观众多考古现场和博物馆,积累了很多中国古代文物尤其是商周青铜器的知识。
  1978年,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成为第一位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国贵宾,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名言。他酷爱研究中国青铜器。1997年访问上海时,希拉克参观了“鼎彝重镇”上海博物馆,并和时任馆长马承源探讨了许多专业的青铜器问题。原定参观时间半小时,结果希拉克仅在青铜器陈列馆就待了一个多小时,以至于专机不得不推迟起飞。
  希拉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爱好不止于青铜器。2000年,他在扬州参观时,中方陪同人员称,隋朝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两个皇帝,他立即予以纠正,指出正史中隋朝还有第三个皇帝隋恭帝杨侑。对这个五岁登基、第二年就被迫下台的傀儡皇帝,许多中国人也未必知道。
  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了一次“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泰国诗琳通公主是当选的唯一女性,她是一位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造诣颇高的“中国通”。
  诗琳通公主从24岁开始学习汉语,能够用汉语流利地演讲,能够用中文题词。从1980年至今,她先后师从中国大使馆选派的九位资深中文教师,研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她长年向泰国民众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在泰国掀起“中国文化热”。诗琳通公主曾亲自把王蒙等中国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泰文,她还翻译了100多首唐诗宋词,并从中选出几十首出版了两本译诗集。
  1981年5月,诗琳通公主首次访问中国,成为泰国王室成员访华第一人。此后,她已30余次到中国访问、考察、研修。2000年,中国教育部曾授予她“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2004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称号。此外,她还是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名誉教授。
  本月初刚刚结束访华的韩国总统朴槿惠,也是一位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国通”。她最早接触的中国文学著作是其父亲、韩国前总统朴正熙送给她的《三国演义》。父亲遇刺后,苦心寻求心灵慰藉的她,阅读了不少中国古典名著,如《论语》、《贞观政要》等。朴槿惠曾表示,在她最感无助之际,是中国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令她找回了平静。
  朴槿惠曾在2005年、2006年和2008年作为国会议员三次访华,2013年2月就任韩国总统后三次访华,几乎每次在和中方官员会谈开始和结束时,她一般都会用汉语致辞,2013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还曾用中文引用《管子》中的一段话作为开场白。
  会讲中文会为“中国通”的身份增色不少,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就是如此。他是首位能说流利汉语的西方政要,大学时主修中国历史和语言。进入澳外交部后,他于1984年被派往驻华使馆任一秘,在中国生活四年。
  1995年,陆克文转投商界,进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任中国事务顾问。两年后,他又投身学界,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洲语言系副主任,负责教授中文。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澳大利亚,陆克文就直接用汉语与之交谈,震惊四座;2006年访华时,他与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刘云山用中文交谈一小时之久,得到“中国问题专家”的美誉。
  今年1月,陆克文出任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主席,担起了中美之间的“密语者”,为两边的决策者解读政策,成为一道沟通的桥梁,扮演着基辛格和李光耀曾经的角色。
  如此看来,澳洲新总理特恩布尔不但与深入洞察中国几十年的三位大腕没法比,与希拉克等通晓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中国通”也不能相提并论。如果非要将他列为“中国通”,顶多算个入门级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