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华:
钟繇已成为我生命的“根据地”
2015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翟永华向大家讲述自己的艺术之路。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大家齐聚一堂,畅谈艺术。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本报首席记者 李德领  
  地点:曹州艺术馆
嘉宾: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菏泽市书协常务副主席
  30余年的书法之情,让翟永华对书法有了更多的认识,“紧抓一件东西不放,或许你只会拥有这一件东西。如果懂得放手,便获得了其他选择的机会,旧念不弃,新得难生。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中,要时时刻刻留意,心领神会得取,最终滴水穿石,集腋成裘。”
  翟永华遍访了当代众多的书法高手,集各家所长,成一家之言,他殚精竭虑,日复一日,形成了入古出新的书法语言。他说:“在把握传统、借鉴传统的基础上,用心琢磨,融汇古今,重新组合,进而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是为创作。”
在爷爷春联中与书法结缘
  翟永华与书法的结缘来源于爷爷的春联,“爷爷是乡村有名的文化人,一手好字,每到春节就会研墨运笔,为前来求字的人撰写春联,我就在一旁帮着拉纸,看着红纸上的黑字,每个字都浸透着一种力量,一种韵味,闻着字体散发出的墨香,心里有种莫名的喜欢。”
  美好的童年记忆让翟永华对书法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他依然记得爷爷当时写过的一幅对联,“万事不难只爱做,一心无畏定成功”,“这句话也成为我今后的座右铭。”翟永华说,“18岁时在东明县焦园公社工作,认识了李温良先生,也是我书法上的启蒙老师,如果说之前对于书法是爱好,认识李温良先生后转换为喜欢,老师告诉我联书法必先临帖。”之后翟永华便开始练柳体,并于1982年第一次参加县展览,获得不少好评。
  翟永华练习柳体有8年之久,“练习柳体8年时间,让我在书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后来再练习小楷、钟繇等都能很快上手,如果不是当初打下的基础,也不会有我现在这样的成就。”
  1992年,翟永华在东明举办了人生中第一个画展,“举办个展就是想对自己工作进行总结,现在想想当时胆子也够大。当时市里领导前来参加,让我感动不已,也给予我莫大的鼓舞。”
  之后,翟永华先后到中国美院、中国书法院、国家画院等地方学习,10余年在外求学经历,他走遍大江南北,拜师访友。由于谦虚好学、转益多师,翟永华书法进步很快,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书风凝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创新的艺术风格。
八字建言,助他形成“独门利器”
  30年来,翟永华遍访了当代众多的书法高手,如启功、欧阳中石、沈鹏、刘守安、邓嘉德等人,“他们虽名声遐迩,但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那时是抱着一种学习求教的心态,上门谒见。有的有引荐书信,有的干脆就是‘直接找’。”
  谈起遍访当代众多的书法高手,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当时翟永华正处于困惑期,书写小楷不满意,魏碑没感觉,而沈鹏先生的“有新意,可以写下去!”八个字让翟永华至今记忆犹新。
  1995年春,北京一四合院内,翟永华带着行书、小楷、魏碑、放大的钟繇书体四副作品前往拜访沈鹏先生,当作品依次打开,沈鹏先生在其他作品前风一般飘过,却在一幅放大版的钟繇书体习作前停下脚步,仔细审视,沉思有顷,足足看了5分钟,忽然发话,“有新意,可以写下去!”这八个字给翟永华柳暗花明的感觉,心里一振,顿时领悟。
  归来,翟永华细细品味,他明白把书体放大,绝非简单的体重增加,而是要对笔画、形体、结构、韵味的重新审视与把握。于是,他殚精竭虑,日复一日,形成了入古出新的书法语言,并带着自己的“独门利器”,参加国家级重大书展,作品屡获奖项。
  座谈会上,翟永华自嘲道:“我写了两年钟繇没有写进去,痛苦极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一本王宠的小楷,似曾相识,非常喜欢,就拿过来临,忽然发现王宠的小楷是从钟繇过来的,半年后再写钟繇大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我暗自惊叹,王宠老爷子给我搭了个桥呀!一个想在艺术上有成就的人,首先必须真诚地生活,然而又必须超越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反思,体味,开拓,理解与领悟。”
破陈出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书法
  翟永华书法扎根于传统,崇尚经典,长于楷书,而尤精于小楷,取法魏晋,且具钟繇的神韵和“二王”的遗风,作品古雅秀逸,清新典雅,灵动而富于变化。用笔清雅,含蓄;章法平淡天真,疏密有致。在翟永华的工作室,墙上悬挂着已完成的作品,观其作品,静中有动,疏朗简静,一股清气跃然于纸上。
  翟永华说,学书法30余年,心得12字,即方向明确、方法正确、真情流露。“书法艺术不是练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练建立在想的基础上,想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继而有悟,再积累,就有再悟,如此不断即成大悟。”
  “学书法就像炖肉,不能急于求成,想让肉味鲜美可口,必须猛火煮文火温。”翟永华说,风格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对书法的理解。在把握传统、借鉴传统的基础上,用心琢磨,融汇古今,重新组合,进而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是为创作。
  30余年的书法之情,对于翟永华来说,一不为养家糊口,二不为进身之阶,就是一种爱好,发自骨子里的爱好,所以才能三十余年如一日。“无论受到多么大的挫折,再苦再累,都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追求,把书法当成信仰,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处处留心,三十年如一日。即使累也是一种愉快的累,也是一种享受。”
朋友眼中的翟永华:
  于法杰:原菏泽地区人大工委会主任、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
  我与永华之间的“忘年之交”已有20多年。认识他是在1992年5月,参加他个人在东明县举办的首次书法展。那时候,他还是个不足30岁的青年,但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艺术的灵气;他简短的谈话中,流露出对书法艺术的强烈追求。
  20多年来,永华凭借他的聪慧天资,勤奋刻苦,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使他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出落成可在全国书坛驰骋的高手了。他的功力、学养、见识和综合素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楷书结体严谨,秀丽清雅,书写平实而饱含功力,点画舒收得体,展现出厚重韵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气风醇正、格调高华的特点。书品折射人品,永华为人忠厚、谦和随缘,平实真诚,不事张扬,给人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加之他勤于思考,乐于行事,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办好事,办成事。
  赵统斌:中国作协会员、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
  风笔耕耘逾卅年,孜孜求索伴暑寒。一从钟繇涅槃后,独树高标自不凡。
  王进:菏泽学院教授
  与永华经常一起做活动,久之就熟悉了。他把书法当成自己的事业,对艺术执着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他的书法艺术纯粹、质朴,直追楷书鼻祖钟繇,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永华的书法学古而不泥于古,很有现代气息,始终坚持自己所写。在各种体式探索过程中,广泛吸纳其他创作形式,然后将其融入自己作品,为我所用。写一家吃透一家,之后再回归钟繇。
  书品即人品,永华人品朴厚,做事扎实,为人不张扬,能俯下身子做书法。
  车秀环:菏泽学院教授
  听了永华在书法上的经历及体会,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每做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划,既有长远规划,又有近期目标,凡事能都做到运筹帷幄。
  用“德艺双馨”来形容永华一点也不为过,而他最让我佩服的就是那股韧劲,他潜心书法,孜孜求索,一写就是三十年,实属不易。
  郝建华:山东省书协会员
  永华的书法很清秀,有种灵动之感,看后有种赏心悦目之感。楷书写出味道很难,但他做到了。
  永华在书法上的造诣自不必多说,在扶持后辈上也做出很大努力,在推动菏泽书法发展功不可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