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无缝还不行自行车道常被占
绿色出行,交通系统得撑劲
2015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师东路上,路边被划满停车位,市民骑电动车只能从道路中间通过。  本报记者 万兵 摄
     对很多市民来说,或许开车出行原本就不是第一选择。但真的骑上一辆自行车或搭乘公交车时,无路可走、时间成本大、舒适程度低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发展的不足把很多人倒逼回小汽车中。
  本报记者 万兵 刘雅菲 刘飞跃
上车得先走一刻钟,下车又是一刻钟
  9月22日是无车日,也是一个工作日。家住长清、在槐荫区工作的市民王楠(化名)准备在这天一如既往地开私家车上班。王楠说,不是自己拒绝公交,而是不开车实在有点寸步难行。
  王楠说,从家到单位有公交车通行,除了周一路上略堵,平时倒也跑得挺顺畅。但是从家到公交站自己得先走上一刻钟,下了车到单位又得走一刻钟。一头一尾加起来就是半个小时。
  如果说,这其实和开车堵在路上的时间不相上下,王楠说,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是挤。“公交车上基本每天都是爆满,一路下来衣服也乱了,鞋上都是鞋印。”对于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他来说,挤成这样的形象让他难以接受。
  公交这条路行不通,骑自行车或者电动车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王楠说这更不可能。事实上他本身是个骑行爱好者,但说到在市区骑行,他用“很遭罪”来形容。
  “骑车本来是为了健身、享受的,但市区不光空气不好,马路上汽车横冲直撞,从来不躲人。好好的自行车道上停的也都是汽车。”王楠说。此外,和公交车一样,动不动一身汗、一身土,也让他放弃了骑自行车上班。
  市民刘女士家和单位距离只有5公里,可以说是乘公交车上班的黄金距离,但刘女士也选择开车上班。“等候时间长、换乘麻烦,开车半个小时的路程坐公交要用一个小时。”刘女士说,而自己住的地方地势较高,整天骑自行车爬坡实在费力气。
  平时上班如此,周末出游时有车一族更不愿意选择公交或自行车。“孩子太小,东西又多,不可能骑车,上下公交车也很麻烦。”市民胡先生说。
  一份2012年《济南市居民出行行为与出行需求分析报告》显示,济南人出行仅有10%的人选择骑自行车。而在2000年时,这个比例是30%。

每平米允许站8人,这得“金鸡独立”啊
  事实上,公交车目前已经承担起相当一部分出行量,但从乘客的切身感受来看,乘公交车仍然是个“挤油油”的过程。难以“保持优雅”、耗费时间太长也是很多人不愿选择公交车出行的重要原因。
  一旦天气状况稍有不好,这种情况则进一步恶化。此前,据济南公交公司某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某下雨天的监控,当天客流量比平时增加五分之一。尽管这种时候车队会针对骤增的客流量加密班次,但由于路况不好、站内停留时间长等原因,最终还是难逃一个“慢”字,“跑下一圈来多花半小时。”该工作人员说。
  这种状态下,很难让乘客树立起信心抛弃小汽车。倘若真的实现人人绿色出行,以目前公交车的运行情况,恐怕很难吃得消。对此也有人提出,能否让公交车适时控制车载人数、提高舒适度。但令人沮丧的是,乘客主观上的拥挤感恐怕没法让公交车通过“拒载”来提高舒适性。
  据建设部2001年印发的《城市建设系统指标解释》,公交车额定载客量的计算公式为:客位数=车厢固定乘客座位数+车厢有效站立面积(平方米)×每平方米允许站立人数。但按照国家标准,“每平方米允许站立人数”按8人计算。
  这就意味着,对乘客来说,再拥挤的一辆公交车恐怕也没有达到超载的标准;而如此拥挤的公交车,也很难说已满足了人们绿色出行的需求。
  除了舒适度,首末端交通,也就是最先1公里和最后1公里的问题也是公交系统完善过程中避不过去的一环。此前,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曾表示,公共交通或者说绿色交通是一个非小汽车化的体系,如果希望人们不开车,那就需要提供一个点到点无缝的出行链,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支撑才能够实现。
  市民王楠说,自己有时候就采用“4+2”的方式:开着四轮的小汽车到达市区拥堵地段周边,找到合适的地方停车后拿出后备箱的折叠自行车,骑到目的地。“步行+公交”和“自行车+公交”也是可以完善公交出行链的一种方式。但山东交通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家付东华说,如果全面推广这种模式,需要大型公共停车场进行配合。但谁来修、资金从哪来都是个问题。

自行车道划停车位,让人上哪骑呢
  对于想要骑行的人来说,情况也不乐观。济南市不少道路都没有行人和骑行者的一席之地,即便曾经划出自行车道的地方,也很快被机动车侵占。当人们胆战心惊地骑着自行车或电动车穿梭在机动车之间时,已经没什么路权可言。
  “路两边都划成了车位,人行道也成了沿街饭店、单位的停车场,骑车只能在机动车道上。”家住千佛山东路一带的市民杨先生说,周边小区密布,车位已经成了最紧张的资源,道路两旁纷纷给车位腾地儿,也没人会关心行人该怎么走。21日,记者从这一带经过时发现,不少骑电动车的市民干脆从马路中间驶过。有自行车道的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去年6月,齐鲁软件园附近曾铺设10800平方米的绿色非机动车道。但住在附近的市民张先生最近发现,说好的慢行交通一年不到就已夭折,自行车道上划出了停车位,重新还给小汽车。
  推行“慢行一体”的道路遍布济南市区,但罕见真正成功的。比如和平路修好后虽实行全线禁停,但计划中的慢行一体却未如期而至,为了保障慢行交通,和平路上设置了护栏,但仍然有机动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
  此外,大明湖路一带的自行车道也被很多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被占,就在机动车道上骑,到了公交站点被公交车一挡只能往中间走,后面来的汽车司机还会一遍遍摁喇叭催。”市民段先生描述自己骑自行车的经历。
  事实上,山东省住建厅此前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改建的城市主、次干路,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和技术标准要求,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公园等公共绿地周边要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与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形成连接顺畅通达的微循环系统。
  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设立后能不能留得住仍是问题。付东华说,路权概念的模糊是当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门店占道经营、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都是造成行人路权被剥夺的原因。”付东华说。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管理者真正尽职尽责,需要相关立法,更需要树立一些示范性的案例,而不是对种种侵犯行人路权的行为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济南市人大代表、山东鹏飞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傅强表示,机动车驾驶者和非机动车主、行人等路权平等,但无论是从路面设施还是交通秩序来说,都没有有力保障行人路权,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