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时庄街道前坊岭村,一村民搀扶老母亲在院里乘凉。
在山东曲阜儒源儒家文化培训学校,学生们身穿汉服进行传统文化课程学习。
“妈妈,你生我养我,你吃第一口。”9月15日在曲阜市周公庙社区“东鲁世家”礼堂,一个小姑娘在自己的“生日礼”上挖起第一勺蛋糕,喂给妈妈以示感恩。她的第二勺蛋糕喂给了爸爸,因为他“撑起了这个家”。
孟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殷延禄点评说,这些学堂上的礼仪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是将其简化,并让它重新回归生活。
在孔孟之乡济宁,类似的传统文化课堂已经遍地开花。而为了让儒学更深入民间,济宁各地还创新各种形式,弘扬家风,崇尚四德。让儒学以包容开放、推陈出新之势,推动每一个人向上、向善。
文/本报记者 张洪波 姬生辉
片/本报记者 张晓科
“嗨——抓把新鲜花生再走”
“这些礼仪不是用来表演的,它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礼仪去掉繁琐,回归生活。”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济宁市任城区南池书院旁,一位退休老教师正半眯着眼睛,抑扬顿挫地教几个孩子读书。
9月15日,白露刚过,孩子们的开蒙礼后,南池书院的老师们又开始准备中秋诗会。在书院里,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诗会已经成了必备节目。
南池书院的孩子们举行开蒙礼时,曲阜市周公庙社区“东鲁世家”礼堂几个孩子正在进行“生日礼”。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先拜谢天地,然后,一个小姑娘挖起第一勺蛋糕喂给妈妈:“妈妈,你生我养我,你吃第一口。”然后把第二勺蛋糕喂给爸爸:“爸爸,你撑起这个家,你吃第二口。”妈妈悄悄擦起了眼泪,后排坐着的几个乡亲,也眼圈微红地掏出手机,拍下这童稚而且纯真的一幕。
“这些礼仪不是用来表演的,它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礼仪去掉繁琐,回归生活。”孟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殷延禄说。
孔孟之乡,传统文化就在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下,温柔且执著地传播着。在邹城市小莫亭村,村口建有四座寓意春夏秋冬的小木亭,走进村里,地上看不到一点垃圾,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门,无论穷富也都整整齐齐。
这几天,村民们正在忙着收花生,看到陌生人走过就会招呼,“嗨——抓把新鲜花生再走”,就像见到了老朋友。
村里的卫生并不是由清洁工打扫,而是村民们自发打扫。中国人一向讲究“自扫门前雪”,以前大喇叭喊上十遍八遍也没人扫。可自从邹城市推行“三新四美”(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美德、美家、美颜、美行)教育实践活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上街打扫卫生,村里天天搞评选,设立“红黑榜”,墙上贴满了“好媳妇”、“好婆婆”等,上红榜的出门腰杆挺得溜溜直,上黑榜的则感到头都抬不起来。
一来二去,村民都养成了好习惯。“有外地人来村里,看路上这么干净,都不好意思扔烟头扔垃圾,说我们这里的农村干净得跟新加坡一样。”
女人解放进了广场,男人解放进了厨房
“只有把儒学慢慢渗透到老百姓的血液中、生活中,时间久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儒学才能真正在老百姓心里扎了根。”
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传统但也现代。
夜晚七点,夜幕降临,当济宁市各县市区的书院、讲堂迎来它们的听众时,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的广场上,老孔媳妇吃完晚饭就过来了,等着跳舞。
跳舞前15分钟,广场上大喇叭里开始讲故事,关于孝道、行善、教育孩子、装饰、健康保健等各个方面,又好听又实用。村里的孔子讲堂定期开放,但大喇叭每天晚上都会讲15分钟故事,老少爷们都爱听。
媳妇跳开了舞,家里老孔一边嘟嘟囔囔,一边收拾碗筷。这几年,媳妇每天晚上吃完饭,扔下碗筷就往广场上跑。老孔先是不习惯,后来想开了:“总比呆在家里串门或嚼舌头强,现在七点出去跳舞,九点回来,洗洗就睡。”一想这个,老孔顿时身心放松。
家里很久没吵架,老孔说,这叫“女人彻底解放进了广场,男人彻底解放进了厨房”。
孔孟之乡,家家都有家训家风,但“孝道”是最大的家风家训。“门口贴着‘四德’榜、‘日行一善’榜,‘红黑’榜,老师天天说,大喇叭里天天讲,在俺们这里,住城里,不孝是没法当官,没法工作;在农村,不孝是没法在街上站,没法做人啊。”钱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史国强说。
钱家村村民史学忠瘫痪在床十几年,儿子和儿媳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为此村干部和街坊几乎跑断了腿,到他家里劝说,可儿子和儿媳一门心思赚钱养家,怎么都不肯回来。今年4月,村里召开了第一次修身研讨会,史老人的儿子也在其中。两口子听完坐不住了,想起这些年来对老人的亏欠,一起回了家。
传统文化正在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被他们所接受、认可。
“儒学是什么?儒学不是讲圣人,更不是强硬灌输,它首先是门生活的学问。儒学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每天要过的实实在在的日子,只有把儒学慢慢渗透到老百姓的血液中,生活中,时间久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儒学才能真正在老百姓心里扎了根。”曲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岳耀方说。
你的乡愁在微信里,我的乡愁在皂角树上
“德不孤,必有邻。”所有人都愿意与好人生活在一起,包括坏人也是。而有了乡愁的村子,将能寄托更多的灵魂,带动更多的好人。
曾几何时,我们的乡愁在微信里,无数怀旧的文章,无数刷了屏的记忆。而孔孟之乡的乡愁,就在他们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一口老井静静地守在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村口,新砌的井面,新修的辘轳,几位老人正在皂角树下闲聊。北齐村种着200多棵皂角树,有的年代久远,已上千年。相传皂角树是齐姓人家的“幸福树”,齐姓人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种上皂角树。现在,一棵皂角树每年能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走在村里,枝繁叶茂的树上系满红丝带,随风寄托着北齐村人的祝福。
北齐村重视治安,“邻里守望”依旧还在,虽然村里有警察,但男性村民们还是自发分班守夜,“我为别人站一天岗,别人为我站29天。”
看得见乡愁,也就守住了灵魂,人的内心才不会迷失。北齐村村民齐征征,一名退役的“90后”驾驶员,7月12日,他在回家时遇到出车祸的李先生满身是血地躺在地上。齐征征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李先生抬上救护车后悄然离去。李先生昏迷了14天,醒来后从医生口中得知有人救了他,就去寻找救命恩人,一连找了40多天,才找到了齐征征。
“德不孤,必有邻。”所有人都愿意与好人生活在一起,包括坏人也是。而有了乡愁的村子,将能寄托更多的灵魂,带动更多的好人。
在从事传统文化培训的曲阜市儒源文化集团,不断有人来寻找灵魂。“有一位企业家,在我们学校做义工两个多月了。他的企业做得很好,可他感觉做人迷失了。虽然能赚钱,可他觉得很累,与家人不和睦,对子女教育也很失败。于是他来到这里做义工,学习传统文化,感觉内心又找回了平静。”儒源集团副总经理孙倩说。
从农民、工薪阶层、企业家到公务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我们的乡愁和灵魂,让它们追赶上我们匆匆前行的脚步。
国学讲堂早就不局限于儒家学说
“《联合国宪章》第六条就是在把争端提交给国际法庭前,要有一个仲裁的过程,这次来到曲阜,我觉得算是找到根了。”
其实在曲阜市周公庙社区“东鲁世家”礼堂,除了生日礼,还有27岁的社工孔谦排演的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情景剧。阳光帅气的孔谦演男朋友,一位40多岁的大姐演女朋友,剧中,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两个人吵了起来,这时,台下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跳出来,非要给他俩演司机,台上台下其乐融融。
孔谦是曲阜市推出的“乐和家园”试点项目的社工,每月工资1000多元。这几天,他还忙着给鲁城镇的居民们讲“新六艺”。传统六艺只指“礼、乐、射、御、书、数”,而孔谦讲的“新六艺”,是“礼、乐、耕、读、居、养”。礼是以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为内涵的礼制;乐是各种现编现演的乡村小戏剧……而养则是根据中医学习养生文化,讲解健康长寿知识。
这些创意还不算最“先进”的,在邹城市推行的“三新四美”教育实践活动中,课题可谓五花八门:家庭教育、和谐家庭关系、美容化妆、团队培训等九大类30多个课题,群众可以自由选课。而在济宁各式各样的国学讲堂和公开课上,也从不仅仅局限于儒家学说,而是涵盖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的各种优秀思想。
“我们孟子研究院的微信公众号很火,每两三天推送一篇原创的优秀文章,可是为了写这篇文章,学者起码要读一百篇文章,真是时间太赶了。”孟子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赵瑞军说。
而钱家村党支部书记史国强这两天跟人探讨,村里墙上画的二十四孝,有的孝道方式是不是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拿下去吧村民不同意;用新二十四孝代替吧,村民又不认可,“你说咋整,咱们是不是该探讨探讨什么是新时代孝道啊?”
去年,埃及常驻联合国前大使扎赫兰来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参观“和为贵”调查室时曾说:“《联合国宪章》第六条就是在把争端提交给国际法庭前,要有一个仲裁的过程,这次来到曲阜,我觉得算是找到根了。”
言犹在耳,在孔孟之乡,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包容开放、推陈出新的面貌,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拥抱每一个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