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临清市支行“惠农通”工程“通”在农民心坎上
2015年10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谢谢农行领导,让俺能及时花上养老钱儿”,77岁的李老汉一瘸一拐走进“惠农通工作站”,恰巧碰上农行临清市支行老赵庄分理处惠农通专管员前来指导工作,为李老汉支取了150元养老金。李老汉接过钱,激动地说出上面的话。
近两年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指引下,农行临清市支行按照“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市场定位,从加快推进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建设入手,初步构建起以乡镇网点、“三农服务站”为依托,以“智付通”为载体,POS机具、自助设备、电子银行产品为补充的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
  “我老伴儿常年有病卧床,我年纪大腿脚不好,再加上无儿无女,以前支取养老金,不是托人到城里去支,就是等邻村的外甥女来了去支,可给老伴儿买药的钱接不上啊。”李老汉仅是广大农村老年人的一个缩影,类似李老汉的情况时有发生,带给农行的不仅是如何支农、便农的深层次课题,更是一种严肃的政治责任。
  该行“智付通”产品具备功能齐全、安装简便、易于操作的特点,尤其适合在农村布放,能够满足广大农民查询、存款、取款、转账、缴费、小额农户贷款还款、信用卡还款等多种金融需求。“惠农通”工程建设正是以“智付通”为主体,既能发挥惠农卡优势和电子银行的渠道优势,也能弥补该行乡镇物理网点数量较少、服务“三农”半径不足的实际。以代理“新农保”、“新农合”、“惠农社保卡”为尝试,以代理“新农保”小额资金支付为切入点,不断满足农民特别是中老年的零星金融需求,成为该行建设农村“微型银行”,更好地支持“三农”工作的战略性决策。
  “90年代,我曾是农行的代办员,在村里看病行医多半辈子,那时老百姓有用钱需求时,我输液打针的空儿就办了,老百姓对农行很满意。如今“惠农通服务站”设在我这里,俺村的老百姓都说,农行又回来了!”惠农通合作商一句真挚的话,道出了广大农民对农行的热切期待。支持“三农”经济,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需求,成为农行最急切的政治任务。
  该行经过认真研究,深入调研,在该市轴承资源富集的潘庄镇和商品流通发达的康庄镇高标准建设了“三农服务站”;在该市人社局、乡镇政府、村委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下,按照经营规范、信誉度高、客流充足、资金流稳定的要求标准,每个村庄从农资店、小超市和小诊所中选定一个合作商户,安装使用“智付通”,形成了全市乡镇589个行政村“惠农通”工程建设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切实将支付服务引进村、落到户、普惠到人。通过示范辐射,基本实现了“新农保”资金的就地兑付和消费,刷卡就医拿药、刷卡购物逐渐普及开来。有些70岁以上的老人从未办理过银行业务,现在刷卡支付已经足不出村。老百姓高兴地说:“农行真是咱农民身边的银行”。
  该行“惠农通”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既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也为该行真正实现业务经营战略转型,探索出一条延长服务半径,延伸业务触角,覆盖“三农”经济工作面的“全天候”服务模式。针对临清市轴承、棉纺企业多,小微企业多,个体工商户分布广的经济特点,该行以“智付通”铺扎“龙骨”,用银行卡维系“龙脉”,抓住该市经济的“龙珠”,架好农行与农民网络联结的“连心桥”,逐步实现“百姓贴心银行”的目标。
        (赵瑞安、李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