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
2015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荣海生

  北魏孝昌三年(527),兖州又迁移到济阴定陶,管辖沛、济阴二郡七县。其中定陶、离狐、冤句和乘氏归属于济阴郡,己氏县归属于沛郡。543年六月,东魏又立兖州于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而定陶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齐天保三年(552),迁南兖州于陈留;同时改北兖州为淮州。
  北周时改西兖州为曹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东兖州改为鲁郡,南兖州改为谯郡。后来,鲁郡又恢复兖州之名。至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就只有一个兖州了。
  西兖州是在兖州不断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后来其管辖权几乎和济阴的范围一样了。于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西兖州前后仅存在了五十余年。虽然在济阴辖区内曾出现过定陶国、济阴国等王国,但他们无论是历史的悠久程度,还是社会影响,都远不如曹国。这应该也是曹州取曹国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周为何而设曹州,现在已没有详细的资料可查了。可以肯定的是,曹州是封建社会大动荡之后,社会日渐稳定,对疆域做出新的调整布局而设置的。
  武平年间(570-576),为防御南陈进犯,齐后主曾令大将皮景和驻军西兖州,为拒守节度使。《周书》卷三十记载,上柱国窦炽的儿子窦恭,跟随北周武帝平定北齐有功,被授予西兖州总管。说明在北齐灭亡时西兖州是还存在的,西兖州不但是北齐的一个边境地区,而且是一处战略要地。
  北周武帝时,由北齐归顺过来的东部地区,管理非常混乱,亟待理顺关系。在有关北周这段历史的史料中,就有很多关于行政地域划分的诏书。如:“齐诸行台州镇悉降,关东平。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五……乃于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并置总管府,相、并二总管各置宫及六府官。”578年元月,“分相州广平郡置洺州,清河郡置贝州,黎阳郡置黎州,汲郡置卫州;分定州常山郡置恒州;分并州上党郡置潞州。”等等,虽然史书没有明确的关于西兖州更名为曹州的文字记载,但它出现于某一次诏书中却是有可能的。再者,武帝的儿子宣帝也使用了宣政元年的年号。宣帝继位后,醉心于奢华生活,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传位给了七岁的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宣帝在位期间就干了两件大事:选美和建造宫殿,没有设置州郡的记录。
  北周政权设立曹州,应该是包涵有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在里面。曹州的设立,可以确定是在578年六月前北周武帝统治时期。当时的曹州,管辖济阴、濮阳二郡八县;济阴郡仍管辖定陶、离狐、冤句和乘氏县,鄄城和廪丘县则归属于濮阳郡。同时,在成武设永昌郡,巨野划入了金乡县。
  隋高祖杨坚登基后,拜鲜卑人乞伏慧为曹州刺史。他是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位执掌曹州大权者。隋文帝的著名智囊柳裘也曾经担任过曹州刺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