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人员如何打动德国人——
我们都希望生产出苹果这样的产品
2015年10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帅               

  林德液压高级应用经理杨国玺从德国阿沙芬堡才回来不久,这是林德液压在德国总部所在地。这位出生于1987年的年轻人,刚刚在那里接受了两年培训。
  作为潍柴控股集团委派到德国学习首批七名技术人员之一,杨国玺是集团锻炼培养的年轻技术骨干。派驻到德国的这7名技术人员还要配合中国市场需求,对林德液压的产品进行改进。
  平时,杨国玺与同事与德国专家用英语交流。为了能学好英语,杨国玺的同事还曾4点起床背诵英语。
  一开始,杨国玺和同事很难融入德国人的圈子。“他们对我们有防备心理,中国人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核心技术拿走?我们是不是要被裁员?有很多担心。”
  好在都是技术人员,对技术产品都有自己的要求,这种要求成了彼此沟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我们都希望生产出苹果这样的产品来。当国内有技术问题时,我会咨询他们,他们会回答我。”杨国玺说,如此多次来往后,林德液压德国员工对他们的态度变了。
  “他们人手不够时,我们也会去帮忙。”当杨国玺他们回国内工作时,这些德国同事还在问,第二批中国技术人员什么时候来啊?
  杨国玺在德国培训、工作期间,也被德国技术人员严谨的态度打动。
  “在技术人员身后有文件柜,他能很轻易地找到上世纪90年代自己保存得一篇关于某项技术的文章,排得非常整齐。”杨国玺说。
  “最核心的技术其实不在文件中,而是在德国人脑中。”杨国玺说,德国人的质量意识,已根植于头脑里,融化在血液中。中国企业学习德国制造,并不是一两年就能把他们的核心技术学会,而是需要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潍柴动力执行总裁孙少军坦言,事实上,中国液压件水平与国外顶尖产品的差距并不在生产设备上,而是在材料和工艺上。中国企业总体还缺乏沉淀和积累,林德液压的生产装备相比国内并没有体现出先进性,但德国工人在生产中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制造细节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远远领先于国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