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热忱绘丹青古城长清入画来
长清画家李良盛先生历时数月绘就《长清古城图》
2015年10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长清古城图》局部细节。
  李老向记者介绍《长清古城图》。
   本报记者 董从哲 
  始建于北宋初年的长清古城横亘京城与泰山之间的御道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人文名胜。孝堂山、灵岩寺、五峰山……至今在中国人文地理版图中都是璀璨的明珠,但古城长清,它原先丰富的历史印痕却日渐泯灭在人们的记忆中。伴随着一幅6米长卷展开,古城长清的上下一千年扑面而来。这幅《长清古城图》是长清知名画家李良盛先生在经年酝酿后献给家乡的一份礼物,实现了他“尽己所能,让传说与记忆中的长清古城再现眼前”的夙愿。

  再现当年长清城
  李老是长清万德镇店台村人,擅长国画,退休后更醉心丹青创作。老人告诉记者,他画这幅长卷,是从应邀为老家村子画历史风貌图而产生的灵感。“没有想到那么多人热心本地的历史沿革、旧建筑等,怀旧的心启发我,乡土人情是很让人念旧的。”李老画出老家村子的历史旧貌后,引起了长清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的关注,他们专程找到李老,希望老人能创作一幅画,展现长清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构思,老人又走访了长清城内不少文物古迹,查找方志等资料,寻访知晓长清文史的李照水、李现新等本地文史专家,下定了画好这幅画的决心。区委宣传部为此召开了数次座谈会,就长清古城的一些历史建筑、城区变迁等资料核实工作召集相关文史专家座谈、研究,让古城的概念更清晰地印进了老人的脑子里。
  近日,在老人家里,李良盛先生为记者展示了这幅刚刚参加了展览的《长清古城图》。这幅画里面,老人用浓淡疏密的笔墨,展示了长清在民国前后一定时间跨度上的全城布局:古寺庙宇、县衙官舍、学校祠堂、民宅商会、井架楼台,街面上还有各色人等的正常社会生活的描述,如:铁匠木工、行医疗病、理发推头、修车钉掌、串乡货郎、当垆卖酒、饭店酒肆等等行业,墨色渲染的鳞次栉比街道纵横,再现了古城历史上曾有的风貌,恰似长清古城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6米长卷,前面有题记,后面有诗赞,仅画幅部分即三米五长,近一米半高。和古城布局相一致,此画面南北长,东西短,画面自西南向东北铺展开。一条东西走向的宽广长街十分醒目,构成画面上古城的核心区域,另外还有南门大街,南关外面的大片城外商业区等。护城河外,除了城墙外的民宅荒野,画面笼罩在氤氲的水汽中,恰似当年水绕长清的历史风貌。老人介绍说,这幅画面绘有各色人物180余人,房舍600余座,清末民初百姓生产生活小场景三十余处,田园房舍、庙堂楼宇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祥和温馨、物阜民丰的古城全景图。
  这幅巨作,也能让人体会到更多先人建城风水设置、合理规划、内外呼应、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李先生介绍说,比如龙王庙,建在城市的西北部,就是因为城市西北部低洼,汇流水道,而且西北方靠近大河,在这里建龙王庙,有祈求发大水时祈求老天留情的意味。还有现在依然矗立原地的考棚大殿,与城外石麟山上的石麟笔峰遥相呼应,切合当年莘莘学子们乡试有名的人生祈望。此外的老县府、城隍庙、真武阁、火神庙、西监院、娘娘庙等等,规划设置井然有序,浑然天成,让古老的长清城就像一颗明珠,熠熠闪亮在周边的青山绿水之间。 
  李良盛先生的这幅画作,兼具古城历史的风貌写实性与绘画创作上的艺术性,写实绘意结合,实景与虚幻结合,特别是城郊云雾水汽氤氲的艺术手段,古城、旷野艺术化自然过渡,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八景湮没无人知
  这幅画作中,作者还嵌入了古“长清八景”中的六景。“本地人已经很少有人知晓当年的‘长清八景’了。古长清,城内四景,城外四景,内四景有古塔擎天,凤鸣异松,藤缠古槐,玉泉听涛,城外有长堤绕廓、金牛牧童、雷山古亭等。”李老指着画中的一些建筑说,目前这些八景都已不在,但是一些老建筑,还是穿过岁月的风尘,走到了今天。“比如每个城市都会有的文庙,还有老剧院、考棚大殿,这些老建筑都还在呢。” 
  “长清八景”是很多现在的长清人闻所未闻的,在长清的历史上,它们却是古代长清人记忆中最美的沉淀。画中,老人依次指点记者在图上找到了当年长清城内四景的位置,“城西北角这片古建筑就是当年的古塔擎天。原先有一座古塔,叫全阳塔,实际上是一座八面塔座,据说还跟宋代的苏东坡有一段因缘际会。佛塔本应该8层,可是据说当地人建到3层就没钱再建了。恰巧宋代文坛大家苏东坡先生路经长清,他全家信佛,得知此事,特意捐款,此塔得以建成。但奇怪的是,这座塔却是座顶分开的,塔座建在长清城内,塔顶却建在一个叫‘刘洪’的别的地方,所以长清当地历史上流传一段民谣:长清塔刘洪顶,石麟山上努一努(石麟山上有个小点的塔),东北关的三眼井。”这座塔底座至今荡然无存,老人介绍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全阳塔和它所在的真相寺一起毁于兵燹。
  凤鸣异松,听名字即可知这是带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松景观,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此处景观位于长清关帝庙后面,每当有清风拂过,松树即有悦耳之声相和。因此记者怀疑此处凤鸣异松是否应为风鸣。古松早已不存,更不知如何“异”了。藤缠古槐位于文庙后面。另外的城内一景是玉泉听涛,望文生义即可知道当年长清城内泉水之盛。在城外,画作中描述了长堤绕郭和石麟笔峰,另外两景因为尺幅限制没有体现出来。 
探访城内古建筑
  长清八景美景不再,但是很多历史建筑还是存在的,包括老城周边的护城河,目前很多地段还比较完整,可以清晰看出古城当年的四至轮廓。 
  老人和朋友带记者专程探访了长清城内的部分历史建筑。在长清老县委附近,文庙的大门两侧都是一些卖菜的摊位。从大门进去就可以看到大成殿。大殿殿门紧闭,外观破旧,里面堆放一些杂物。看门人告诉来访者,这里有监控,也有专门看护的,但现在不能进殿。大殿前面应该有几级台阶,都因为泥土淤埋看不到了。看护人称,长清区相关部门准备对这里进行修缮,包括周边的房屋清理,尽可能地恢复一下大殿的本来面目。随后,我们的车沿着当初的南关大街开行,历史上的古城繁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条在长清历史上最繁华的街道和核心区域,如今显得狭窄逼仄,两侧的建筑也变成了毫无特色的水泥灰房子。
  出南关,历史上的护城河尚在,只是没有了多少水,只有河道向两侧延伸。李老的朋友李照水先生回忆,护城河城墙在他们的少年时代也还在,后来就被逐渐拆除了。城墙外面一色的垂柳,春来柳枝随风飞舞,风景定然很是迷人,看来长清八景的长堤绕郭,一定有那些排排柳树的添彩。在画面中,还能看到护城河里有人放鱼鹰捕鱼、划船游玩,鸭子鹅等水禽嬉戏期间,显示当时护城河不仅是城池防护的作用,还是百姓的一处休闲乐园。现在的西护城河尚有存水,但死水已经变成臭水污水,当年鱼虾畅游的清清河水早已不见,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老一中所在的校园内,保留着当年乡试建筑考棚大殿。大殿位于学校校园最北侧,和周围的新建筑格格不入,门口悬挂学校校友会牌匾也破旧了,大门紧闭,看起来也是久未开门。大殿建筑正面有黄铜色铭牌,上面的介绍文字显示,该大殿始建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阔五间,为主考官主掌科举考试事务之处,后风雨剥蚀几度损坏,多次修葺方保存至今。
  记者看到,大殿山墙等皆由本地青石垒砌,在晚清时代,当是宏伟结实阔大威严的官府建筑,但现在经历百余年风雨剥蚀,殿顶等处露出破败之相,大殿房后,甚至有数米长的殿顶坍塌,露出里面的房椽檩架,急需补救。尤其是后面设置成了垃圾箱临时中转地,容易招致鼠患,安全隐患令人不安。 
  随访人士告诉记者,此处的考棚大殿仅存,以前的附属建筑都不在了,作为四里八乡长清学子们进行科举考试的起步地点,这里是被寄予厚望的文曲风水之地。与这里遥相对应的,就是石麟山上的“石麟笔峰”,上有古亭,可惜现在也湮灭无存了。 
  画面在城南关外,还着重描述了“山西会馆”的所在,它见证着当年长清商业发达的历史。山西会馆相当于当年晋商们在这里的办事处,协同议事、聚会联谊、接济乡人,只有商贸繁华的城市,晋商才会设置会馆,可见当年长清也是精明的山西商人在泰山脚下一处重要的淘金之地。可惜现在这座会馆荡然无存,空留遗憾。 
古城美在水长清
  说起长清古城周边的水,李良盛的好友李照水先生颇多感慨。长清历史上水道纵横,由于位处泰山之西北的地利,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源于泰山山脉的水流在界首分岭,一路向西,一路向北,流经长清,自历史上的大清河入海,自然形成多条河川水道。 
  “记忆中,以前的长清水多,泉水旺,在城内一些地方,墙根底下都出水。”李照水先生告诉记者,很多长清人有印象,长清不仅地表水丰富,地下泉水也常年喷涌,配得上泉城的称呼。“水鸣庄这个村子就是一个泉水上的庄子,一直到解放后,上世纪六十年代,街里还到处是水,城西外面,更是一片水洼沼泽地。”
  没有了水的滋润,城市就缺少了很多灵性。本报记者探访长清西关外的护城河老河道,发现这里已经成了污水沟。一些居民将垃圾、杂物扔进河道,死水又缺乏补充,黑臭污浊,气味难闻,蚊蝇滋生。市民盼着这条污水沟能得到修缮治理,即使恢复不了当年的清澈,至少不要成了臭水沟才好。
  采访结束时,李先生希望,《长清古城图》是否可以做成本土特有的文化纪念品,让承载着丰富历史人文信息的这幅画,带给更多来长清的朋友那种浓浓的家乡情怀和乡土气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