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士福坚守琴书技艺40余载
要把浑身本事都传授给后人
2015年10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士福在演出当中。
     本报记者 贾凌煜 汪泷 

  55岁的刘士福作为山东琴书(国家级)传承人,与山东琴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练嗓子、看新闻、写段子、教徒弟,是他来到济宁后的生活。在琴书市场越来越弱的背景下,他依然坚持着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为吃口饱饭走上曲艺路
  记者:您何时发现自己有曲艺天赋的? 
  刘士福:十来岁时,上高中要靠推荐,可当时家里成分不好,没机会再去读书。正好那时生产队里有师傅会琴书,唱琴书时,生产队管饭吃,还能发给1元钱。当地农村街坊邻居有不少会坠琴和扬琴,跟他们学了两年,就都学会了。后来又拜师琴书名家朱何堂,又跟着坠子艺人王朝会学习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正式开启了职业琴书艺人生涯。 
  记者:学成后发展是否一帆风顺? 
  刘士福:自从学成后,就开始了“跑江湖”的日子,火车站、集市、庙会、田间地头……每到一处,都吸引成千上百的村民来看,十分热闹。除了在济宁本地,还去过徐州、枣庄、东北等地方。后来曾经在金乡县和几名艺人一起组成了一家民间组织,自负盈亏,没多久因为一些原因解散了,从此和妻子又开始走南闯北唱琴书。直到2002年,济宁艺术团把我调过来。
  记者:目前琴书技艺发展是否也面临一些问题? 
  刘士福:随着琴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发现不同层次的人对琴书的口味要求也是有区别的。比如,这场老人多,就得多唱些老人爱听的传统琴书。年轻人多,就得唱有“笑点”的琴书。为适应时代发展,我经常写琴书段子。多看新闻,结合最新的热点,比如儒家文化、太白湖、济北新城等都出现在新的琴书作品中,越来越贴近听众生活。 
  在演出活动中,我也收获了多项荣誉。2004年9月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苦乐娘亲》荣获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表演奖;2005年3月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逛新区》,在济宁市新创作文艺汇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及创作一等奖;2010年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
市场弱多上台才有进步
  记者:现在整个唱琴书的市场如何? 
  刘士福:相比以前愿意听琴书的人少了很多。即使有演出机会,我们也仅仅能唱一小段,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几天唱完一部书的机会,非常可惜。
  记者:年轻人们学习琴书的状态是否满意? 
  刘士福:通过教徒弟,以及指导一些年轻艺人,发现很多并不是从骨子里热爱琴书。学起来有些浮躁,甚至仅仅只学需要演出的那一部分内容,更别说自己写段子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唱琴书,它需要好的天赋,再加上表演、唱腔,非常苦。当然,年轻人也有长处,接受能力非常快,一段琴书,不长时间就学会了。 
  记者:你对现状还有哪些期盼? 
  刘士福:希望更多人关注到琴书或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琴书来说,多给一些艺人们登台演出的机会,利用好每一个露天大舞台,在市场环境较弱的情况下,只有自己主动多上舞台演出,才能有所进步。 

徒弟少非遗传承压力大
  记者: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和以前有何不同? 
  刘士福:2005年我被评为山东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2013年成为国家级的传承人。在2002年前,一直都是“跑江湖”卖艺,完全不受约束。所谓传承人,主要是担负着“传”得任务。我要把这门剧种让更多人学会、了解、掌握,不然有可能就断了。这几年我也收了几名徒弟,怎么才能把他们教好,把琴书传承下去,我每天都在思考。 
  记者:是否感觉压力非常大? 
  刘士福:是的。山东琴书是民间草根艺术,我们想把能唱、能拉的青年才俊都吸收进来。而且,每年国家会拨付给传承费用,作为传承人,一定要对得起这份费用。 
  记者:对每个徒弟都得口传心授? 
  刘士福:教徒弟就不能含糊,这也和我的经历有关系,年轻时跟随琴书名家朱何堂、坠子艺人王朝会学习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这两位老师的教导。现在自己教学生,也应把会的全部传给他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