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镇的部分建筑外立面改造后很有江南特色。(图片由海青镇政府提供)
海青镇的欢迎口号别具特色。(图片由海青镇政府提供)
张家楼着力打造蓝莓之乡。(图片由张家楼镇政府提供)
北茶古镇,静雅海青、蓝莓之乡,油画名镇、山水藏南……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青西新区打造的12个特色小镇各有响当当的名号。它们或是有独特的产业体系,或是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如今,各镇纷纷推进镇区建筑物立面改造、特色商业街建设、产业园规划、村庄搬迁,特色小镇已蓄势待发。
本报记者 殷萍
北方江南小镇,政府驻地变园林
一走进海青,仿佛来到江南小镇,每个建筑都古香古色。“竹风茶韵小江南 海青欢迎您”,海青镇驻地的欢迎口号也别具特色。“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驿站,往来人名之海青。”位于青岛、日照、潍坊三地交会处的海青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省委、省政府实施“南茶北引、南竹北移”战略最早的地区之一。茶业是海青的主导产业,现有茶园3万亩,占全省种植总量的1/10。近年来,海青镇通过引进新品种、建设新园区、改进新工艺、策划新包装、打造新品牌、拓展新市场、塑造茶文化“六新一塑”举措,实现了茶叶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展。
2014年,海青被被列为特色小镇试点后,就开始了“北茶古镇、静雅海青”的打造。当地发挥“茶乡、竹乡、水乡”优势,突出“北域江南”风格,把茶园布在镇驻地,使驻地成为园林。特别是茶业综合体、茶乡静园、印象江南等项目的规划建设,使海青既相似、又有别于南方的“北方江南小镇”格局日渐清晰。
沿街门头变脸,租金收入翻番
“就近城镇化,原地职业化,是海青正在探索的镇域发展路径。”海青镇党委书记李金国说,尤其是特色小镇建设及杉木生态农业科技、大美海青等产业类项目的建设,土地规模流转,农民家门口务工,在村不迁、户不搬、人不散,城镇化的同时,初步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原地职业化目标,2014年年末,驻地160户沿街业户铺面年出租收益较特色小镇建设前增加80万元,全镇4.3万居民收益较年初增加八千万元。
“以前店面门头都比较破旧,现在全部改造成了这种江南特色的门头,租金也翻了番。”海青镇驻地一业户说。不仅如此,该镇创新绿化模式,镇财政投资770万元,为全镇1.27万户居民每户栽植2株蓝莓、1棵海棠、1棵石榴、1丛凌霄。这也使镇村绿化与居民收益直接挂钩。
“家门口给种上这些苗木觉得很新鲜,收益是自己的,通过蓝莓、海棠果、甜石榴采摘,每年可以增收1000多元,而且还改善了环境,每家每户也都会自觉地维护这些树木。”当地村民刘先生说。
打造蓝莓之乡,塑身油画名镇
当你走进一个满墙都是蓝莓喷绘的地方,那就是张家楼镇了。该镇以“油画名镇、蓝莓之乡”为主题特色,突出蓝莓、文化和旅游三大产业特色,着力打造世界蓝莓之乡、中国油画名镇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张家楼镇引进佳沃、康大等十余家蓝莓龙头企业,全镇蓝莓种植面积达到两万亩,占了全国蓝莓种植面积的一半,带动近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年增收过亿元,成为西海岸都市农业的“新名片”。该镇还将在镇驻地规划建设占地近万平方米的蓝莓主题公园,强化蓝莓品牌宣传,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依托达尼画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东马河、苑庄河等临路重要节点设置“印象达尼”、“多彩河谷”主题公园,通过四季色彩变化,展现“油画名镇”的独特品味,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印记。
同时按照5A级景区标准,启动全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建成了4个万亩林场、12个千亩生态园。“对镇域6条河道实施生态治理,形成镇域生态景观长廊,沿河规划商业和文化特色街区,确保整治一条河道,带动一片产业。”张家楼镇党委书记杨亦武说。
落后产能工业园 摇身变成艺术区
张家楼镇还借鉴北京“798”模式,对原镇工业园16家产能落后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开展定向招商和产业招商,突出“油画名镇”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市场,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引进深圳大芬著名文化企业上艺文化集团,规划建设了张家楼特色小镇艺术博览城。
“艺博城”项目总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全部建成后,可提供经营性商铺1000余家,吸引知名文化企业、职业画家等1000余户入驻。经营产品主要为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品,项目采取“线下线上”、“实体店+互联网”的运营模式,预计运营后年交易额可达到20亿元,打造国家级艺术品交易平台。
12个特色小镇,名片各不同
张家楼镇:蓝莓之乡,油画名镇
海青镇:北茶古镇,静雅海青
琅琊镇:山情海韵,千年古郡
藏南镇:山水藏南,旅游强镇
泊里镇:董家口港,泊里新城
大场镇:工贸强镇,多彩大场
大村镇:菇香小镇,景秀大村
六汪镇:山水六汪,花果林海
宝山镇:花果之乡,生态宝山
王台镇:纺机名镇,国际新城
铁山街道办事处:乐活铁山,交通枢纽
胶河经济区:秀美胶河,商贸小镇
特色小镇改造,各有各的商业街
据了解,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将12个乡镇划入特色小镇,每个都有独特定位。
黄岛区委副书记、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主任佟海燕介绍,为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突破,新区重点推进了“一改,一街,一园,一迁”四个一工程。在资金投入方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重点实施投资13.6亿元的109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4亿元。
“一改”即改造现有镇街驻地。驻地作为小镇的核心,承担着较多服务和行政功能,通过建筑外立面改造推动特色风貌展现,通过基础设施完善进一步提高驻地承载力。
“一街”即改造和新建特色商业街。结合各镇商贸特点和优势,在每个镇都改造和新建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为特色小镇凝聚人气、汇聚商气。目前,共改造特色商业街18条;新建特色商业街9条,面积10万平方米。
“一园”即建设特色产业园。产业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合12个镇街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创新创业者向园区集中、农业转移人口向镇街驻地集中。
“一迁”即村庄搬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村庄向镇街驻地集中安置,实现人口向镇街驻地集聚。目前,已完成村庄搬迁15个。
大企业纷纷参与,撬动社会资本百亿元
佟海燕介绍,由于特色小镇投资巨大,新区选择了7家业务能力较强的区属国有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了融资和管理优势,共参建项目110多个,强有力保障了特色小镇建设,有效地缓解了财政压力。
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大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已撬动社会资本多达100多亿元。如,安溪铁观音集团参与海青茶业综合体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中信证券资本参与泊里镇特色小镇全域打造,卓达集团参与琅琊镇特色小镇建设,北京伟光汇通文化旅游参与铁山街道特色小镇建设等。
特色小镇建设也为闲置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盘活带来契机。许多闲置的厂房、学校等闲置资源成了投资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争相竞拍,已实现了4处闲置资源再开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