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艺术:穿越时空的无声大美
2015年10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清中期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清乾隆时期铜鎏金无量寿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他的印象可能来自庙宇、来自姥姥讲的故事、来自儿时读的小人书、也可能来自看过的一部电视剧……作为普通老百姓,不少人游走于各大古玩城,试图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一尊佛像,那一种信仰。如果能够收藏一尊古佛,在心烦气燥的时候,看一看古佛慈悲的面容,感受他穿越时空的无声大美,心中块垒一定会烟消云散。本期藏家孔磊和我们一起领略古代金铜佛像艺术。
古老艺术又绽新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产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不主张造像,因为早期佛教徒认为佛是超越凡人的圣人,其形象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来描绘的,原始佛典中就有“佛形不可量”的明确记载。直到公元1世纪时,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像艺术终于打破早期佛教的禁忌,在希腊、罗马等外来艺术影响下诞生了。其代表形式就是著名的犍陀罗和马土腊艺术。
佛教于西汉(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像艺术亦随之而来,东汉中晚期我国正式开始了造像活动,拉开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序幕。两千多年来,佛像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不同,而改变着面貌,呈现着不同的时代风貌。南北朝造像俊朗飘逸,隋唐造像典雅端庄,宋代造像平实自然,明清造像浅显朴实。
我国早期,因政策以及意识形态与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对佛教艺术系统性学术研究相对滞后于国外。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市场开始大量仿制佛像。自2006年开始,中国佛像市场开始升温,至2010年,中国佛像市场增长228%。2010年至今在艺术品市场普遍受到经济形势影响的情况下,佛教造像依然在众多艺术门类中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佛像收藏要讲机缘
据有关统计显示,从18世纪以前的印度、尼泊尔、中国三地的佛造像来看,存世量以百万为单位,除去博物馆、寺庙、大藏家等,在市场上流通的不过百分之三十,充其量大概只有三十万件。这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品品种的巨大数量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说,在佛像收藏中,其实要讲机缘。孔磊认为:只有眼力,没有财力,不行;只有财力,不分真伪不行;既有眼力又有财力,但遇不到,依然不行。据了解,如今的佛像市场,造假早已经不是秘密,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也使其并非难事,目前佛像的赝品技术也是不断提高。佛像市场上的赝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大量的粗制滥造的新品;二是一流的金铜佛像仿造者,会花巨资购入真品佛像,仔细研究其制作工艺,以真品为母本翻模制作的;三是以旧的佛像残件重新拼凑或在旧品上添款以增加其价值。这些都为新入行者赠加了收藏难度。
经济价值并非全部
在欧洲等国外的佛像市场,买家大多喜欢佛教造像的形制,其神秘感吸引他们购买。很多西方的佛像藏家们更看重的是佛像本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表靓丽与否则在其次。孔磊希望藏家能更多地通过佛像去了解佛教理论和思想,而不是停留在追求经济价值或单纯的顶礼膜拜上。这些都值得国人在收藏佛像时借鉴。
孔磊认为,佛教艺术品将来的升值是一定的,但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目前每场关于佛像艺术品的拍卖中都有新的藏家加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艺术品市场会越来越好。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主要还是传统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会转为对爱好和对艺术的追求。经历过这个过程,最终大家会意识到,投资艺术品除了保值、升值,最重要的其实是可以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
目前一个可喜的现象出现,越来越多的藏家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佛像的来源以及历史价值,更多的人涌入博物馆去参观和了解佛像和佛教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济价值上。金铜佛教造像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造型和深厚的艺术历史价值,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收藏热潮。
要学习更要敢出手
如何寻到自己心中的那一尊佛?孔磊认为藏家应理性收藏,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收藏规划。因为从众购买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对于怎样鉴定佛像的方法,他建议:一要多看实物多学习,学会欣赏佛像的美。二要了解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段用的材料,以及造型、工艺的区别,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表现手法也会有所差异。三要找对圈子,与行家多交流,远离“国宝帮”。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敢于出手。出手不能只限于知道对或错,更要知道错是错在了哪里。只有真金白银买来的经验才会印象深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