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孝亲敬老家庭风采,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聊城十大“孝亲敬老”家庭揭晓
2015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邹俊美 通讯员 魏晓倩                                       
  自7月中旬开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了寻找“孝亲敬老”最美家庭活动。“九九”重阳节前夕,聊城市十大“孝亲敬老”最美家庭揭晓。  
  他们分别是:魏东芳家庭、高士清家庭、徐保芹家庭、岳东银家庭、杜广河家庭、尹宪玲家庭、刘明香家庭、杨峥家庭、王桂彬家庭、张安喜家庭。他们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以实际行动真心敬老,热心孝老,爱心助老,有力推动了老少共融、代际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
  夫妇义务赡养
智残老人29年

  梁村镇三十里铺村高士清夫妇义务赡养本村74岁的智残老人刘春山29年,他们用二十九年的执着付出,用真情和坚持演绎了一个新时代的最美家庭故事。
“不就是多一个吃饭的”
  19日,梁村镇三十里铺村的刘春山老人在村口张望,好像在等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等的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是一对如今已年逾六十默默赡养他二十八年的夫妻。赡养他的夫妇是三十里铺村的支书高士清及其妻子童玉珍。 
  “要是没有高士清夫妻俩,他根本活不到现在。”说起刘春山村民都这么说。1986年,自幼患有智力障碍的刘春山在父亲去世后,45岁的他失去最后一个亲人的照顾。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刘春山在父亲死后的两个月里险些饿死在家,恰逢当时高士清家要垫宅子,会干些体力活的刘春山跑去高家帮忙推土,白天就在高家吃。宅子垫完了,刘春山也习惯了到点就来吃饭了。高士清看他可怜,心想不就是多一个人吃饭,日子好不好的,我们吃什么他吃什么,总不能让他饿死在家里。从此,每天高士清的母亲都会在家门口喊着刘春山的小名“柱子”叫他回来吃饭。几年后高母去世的时候,刘春山跪在灵堂前嚎啕大哭,也许他理解不了人情世故,但是他知道,悉心照顾他的人去了。而这也更坚定了高士清继续照顾赡养刘春山的决心。 
一说把他送走
刘春山就不干

  刘春山的智力像孩子,脾气拧得很。刘家的老宅塌了,夫妻俩就把自家的西屋收拾出来给他住。但刘春山却不肯住,高士清没办法,在村里的学校找了一间房间,收拾干净让他住过去。“二十多年前我去帮别人收麦子,他就跟着我去,干累了,他催我回家,我说再干一会儿,他拿着麦叉就朝我头上狠狠拍了一下。”
  刘春山脾气拧,对高士清却是很依赖。常有人问,怎么不把刘春山送到敬老院去,高士清说:“一起过了这么久了,也舍不得了,别人一提把他送走他就着急,哪儿都不肯去。几年前他去照智残的鉴定照片,他都不去。村里60岁以上老人查体,都是我哄着去查完了,又赶紧回来。” 
  这么多年来,最让高士清感慨的是小儿子说的一句话:”就冲你们对大爷这么好,等你们老了,我们也都好好孝敬您。“父母对老人的付出,孩子们全都看在眼里。刘春山刚来高家的时候,高士清的儿子才10岁,那时候有点什么好东西,刘春山就偷偷的把孩子叫一边给孩子。如今,高家孩子在外工作了,只要一阵子不回家刘春山就念叨。每次孩子回来也总塞给他很多零花钱,把能穿能用的东西都拿回来给他,跟他特别亲近。 
侍奉老人安享晚年
  如今74岁的他身子骨看上去依然非常壮实。高士清夫妻俩给他买的脚蹬三轮车,他经常蹬着去赶集,有时候收拾了院子还去卖废品,卖的钱留下买盒烟、买点小东西。只要到点不回家吃饭,高士清就到处去找他,生怕他出点什么事。生病了只有高士清劝他才肯吃药,到现在都快两年没生过病了。 
  几年前高士清给老人交了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被问到刘春山虽然现在这么壮实,就没想过以后病倒了负担就重的时候怎么办,高士清毫不含糊地对我们说:”这么多年都过年了,什么负担不负担,都是一家人,以后有什么大病大灾,我都会管到底,要养就养一辈子。”
照顾瘫痪哥哥、儿子
她辛劳撑起一个家

  阳谷县寿张镇吕街村的魏东芳,年过七旬,按说应该是子孙满堂,欢度晚年,但她却照顾着一个瘫痪的哥哥,还有五十岁的脑瘫儿子,对亲人的不离不弃,感动很多人。
婆婆和娘家妈瘫痪
她照顾20多年

  1962年,魏东芳嫁到吕街村,丈夫弟兄四人,还有一个妹妹,都没有结婚,公公早年去世,只有多病的婆婆。但她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主动承担家里一切家务,她和丈夫陆续帮助大哥和两个弟弟娶上了媳妇。本想完成任务可以歇口气,不想婆婆和娘家妈同时病倒,兄弟几个都刚刚结婚,为了让丈夫安心外出挣钱维持生活,魏东芳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任务,娘家有个哥哥,却一直未婚,所以也只能将母亲接来自己照顾,就这样,一个屋里两个床,上面躺着两个娘。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直到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丈夫去世哥哥瘫痪
家中噩耗不断

  更为不幸的是,就在她近50岁的时候,丈夫突感身体不适,经过检查确定食道癌晚期,听到这个噩耗,魏东芳感觉天都塌下来了,难过之后,她依然坚强的撑着,精心照顾病重的丈夫,直到他安静的去世。 
  然而命运并未停止对这个家庭的折磨。八年前,娘家唯一的哥哥又瘫痪了,哥哥一直未婚,魏东芳老人又把哥哥接来,细心照料着,直到现在。从没有过怨言。 
  魏东芳老人先后生了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大儿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因感冒发烧,家里没钱医治,患上了脑膜炎,如今尽管五十多岁了,还穿着开裆裤,生活无法自理,还经常跑丢,好多次,没多久就找回来了,其中有一次,魏东芳去地里忙,就把他关在家里,等回来后,又找不到了,亲朋好友帮着找遍了附近所有的村庄,不见他的踪影,有人说,别找了,找回来也是一个废人,可是魏东芳说,他也是一条生命啊,死活都要找他回来,就这样,她自己四处打听,到处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找了十几天,终于找回来了。“我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要是有一天我走了,儿子怎么办?”说到这里,不知是想起那段辛酸的日子,还是觉得对孩子亏欠,魏东芳眼里噙满了泪花。
  每当提起魏东芳这个家庭的时候,吕街村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五十年来这个家庭的女主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困苦和劳累,但她的脸上却一直面带笑容。“哭是一天,笑也一天,俺为啥不高高兴兴地活着呢。”她用实际行动为孝老爱亲、勤劳善良作了最美诠释,也带动了周边更多的人去崇德向善。”一个屋里两个床,上面躺着两个娘,把两位母亲侍奉入土为安之后。如今照料着瘫痪的哥哥和脑瘫的儿子,一个女人忙里忙外辛劳撑起一个家。
侄媳妇照顾俩
智障叔公34年

  徐保芹是高唐县三十里铺镇董集村的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却做出不普通的事迹,她悉心照料公婆和两位智障叔公34年,用自己的一片诚心和孝心,书写了一段孝老爱亲的佳话,也成为当地老百姓眼里的“最美侄媳妇”。
一个人照顾四个老人
  34年前刚满24岁的徐保芹跟李兆力结为连理。婚后和徐保芹生活在一起的除了公婆,还有两位智障的叔公。两位叔公都没有成家,膝下无子女,公婆年龄大了,照顾叔公的重担落在了徐保芹的肩上。徐保芹默默承担起照顾两位叔公生活起居的重任。 
  “当时家里人多,做饭是头等的大事。”徐保芹说,两位叔叔虽然缺乏劳动能力,但饭量很大,每顿得吃三个馒头,所以每天都要和面蒸馒头,家务活要比平常家庭多出许多。 
  一人照顾四位老人,徐保芹虽然年轻力壮但也吃不消。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徐保芹每天忙完家里忙地里,高强度的劳动经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刚让人想不到的是,唯一能帮一把的婆婆在几年后卧病在床,婆婆的吃喝拉撒全都落在她身上。徐保芹说,咬着牙也得挺过来,她并没因此嫌弃两位叔公。 
哄智障叔公像哄小孩
  徐保芹说,两位叔公智商跟几岁的小孩差不多,一点伺候不到他们还会耍个小脾气,有时老人脾气一上来,别人都劝不了,惟独很听徐保芹的话。
  有一次,徐保芹为两位叔公做了新衣服但没有买新鞋,两位叔叔生气闹起了小别扭。最终,徐保芹还是诚恳地向老人道歉,并给他们各买了双新鞋子,一场小风波才平息下去。
  两位老人不善言辞,但只要看到侄媳妇徐保芹,像见了亲闺女一样,立马眉开眼笑。34年无微不至地照顾冲淡了“叔公”与“侄媳”的关系,他们更像父女。她说,侍奉叔叔就是自己的责任。
  如今,徐保芹的公婆已经去世,其叔公李江泉已经84岁高龄,李龙泉也75岁了。侄媳妇徐保芹尽心照料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李龙泉说:“侄媳妇一天做三回饭,还把饭给我送过来,亲儿媳妇也没这么好。”两位老人记得侄媳妇的好,他们经常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或者帮忙养羊,希望能帮侄媳妇减轻些负担。
拒绝把叔公送到敬老院
  看到徐保芹照顾两位叔公很辛苦,不少邻居提议把老人送到敬老院,老人无儿无女符合五保条件,但徐保芹和丈夫都拒绝了,为了改善两位叔公起居生活,徐保芹和丈夫还为叔公翻盖了3间瓦房。徐保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叔叔活着,侍奉叔叔就是我的责任。我们就是他最亲的人,我们不照顾他们谁照顾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