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抹红色
总导演郭靖宇:“用79集还原红色胶东远远不够”
2015年10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柳斌

  胶东是中国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区域之一,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曾为党中央密送43万余两黄金、粉碎美军登陆阴谋、运兵7万渡海北上东北……
  《大秧歌》总导演郭靖宇介绍说,用一部79集的电视剧来还原红色胶东历史远远不够,如果《大秧歌》播得好,他打算把后续的、更多的没有展现出来的动人故事写成续集。
秧歌搭台 “小家”折射“大家”
  《大秧歌》从计划筹拍到正式开机历时五载,故事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为切入点,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乞儿海猫回山东海阳寻亲,从而发生的一段夹杂家族恩怨情仇、惊心动魄的抗日热血传奇故事。海猫不仅从日寇的屠刀下保住了家园,还以斗秧歌为契机,弥合了吴、赵两家族几百年来的仇怨,在他的带领下,虎头湾百姓最终肃清了军统特务组织“八仙小组”,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一个弃儿,饱蘸了内心最深沉的爱恨情仇,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书写下了一段热血传奇。
  该剧延续了郭靖宇导演的一贯风格,他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着眼民众的抗日,剧情创作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胶东人民的抗战,而是将广袤中华大地的历史投射其上,使各色人物穿梭其中。《大秧歌》中以“小家”折射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胶东地区革命群众积极参与抗日的历史。
  《大秧歌》是郭靖宇在山东本土编剧夏仁胜、王谦的剧本基础上加以扩容,增加了家族斗争、爱情纠葛等故事线索,使其更具传奇性、戏剧性、可看性。筹备期间,郭靖宇对海阳的革命历史进行了系统学习和深入挖掘,前期储备为他拍好该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实的史料,这也让《大秧歌》的故事情节非常有趣。
  面对目前电视荧屏上的抗战雷剧,一贯严守底线、致力于打造经典正剧的郭靖宇坦言:将红色革命史拍摄成电视剧,难免要经过演绎,但是他除了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外,会积极征求各方意见,将红色革命历史和电视剧更好地融合,拒绝拍摄毫无节操的抗日雷剧。
深挖红色底蕴,再现胶东风骨
  据了解,《大秧歌》的拍摄也获得了海阳市的全力支持,除了专属拍摄基地,海阳市原有的丛麻禅院、朱吴镇九岭夼村、地雷战旅游景区等,革命老区原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民风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会在剧中充分体现。
  据了解,大秧歌影视基地将打造成为国内唯一独具渔村民俗风情和红色文化印记,集影视拍摄、演艺培训、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基地内的海草房为了取得逼真效果,采用了榫卯结构设计,没有使用钉子,石屋也是由碎石砌垒起来的,并非高仿建筑物。
  据海阳秧歌专家李晶涛、于春华介绍,海阳大秧歌起源于600多年前,代代传承,经久不衰,不仅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她代表着一种生生不息、励志奋进的勇敢精神。
  海阳是地雷战的故乡,红色资源特色鲜明。196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军事教学故事影片《地雷战》让海阳人民的英雄壮举家喻户晓,后期连续拍摄的两部《地雷战传奇》电视连续剧又在新时期荧屏热播。
  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塑造并重,内涵发掘与产业培植并举,近年来海阳市把地雷战遗址、许世友将军在胶东、海阳大秧歌等红色资源整合延伸,主打“特色牌”,持续推进遗址保护、影视创作、旅游开发等工作,着力构筑三大红色文化支撑点,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重要板块。今年着手修复建设的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也将于年内对外开放,将重点展现许世友将军在胶东指挥作战的英雄故事。
  据介绍,《大秧歌》将真实还原胶东红色历史,全景式呈现“胶东烽火”之精神。通过将史实艺术化、故事化的方式,传播胶东文化精髓。此外,胶东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将随着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而发扬光大,胶东风骨也将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传播。

一个热河人为何着迷红色胶东
  “有人问我,一个热河人为什么要拿这么大精力,投这么多的钱来拍这么大的戏?”郭靖宇介绍说,“我的答案是,要感谢这部戏的编剧夏仁胜先生,他对海阳大秧歌和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了很多年,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我,使我慢慢在他的情感中找到了共鸣。”
  郭靖宇说,他用《打狗棍》70集书写了永不屈服的热河人,当他研究了胶东的历史后,发现胶东这片土地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贡献是其他地区不能比的。
  据了解,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军民取道“渤海走廊”和“滨海通道”,通过鲁南转送或直送党中央,向党中央及其根据地和解放区密送黄金43万余两,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党领导的抗战和解放事业。
  “胶东这片土地上养育的汉子们是我敬仰的英雄,胶东这片土地上养育的女人们都是值得尊重的女性。”郭靖宇说,虽然电视剧长达79集,但是用它向伟大的英雄和母亲致敬是远远不够的。
  正是因为胶东红色文化的强大魅力,山东影视集团、烟台市及海阳市相关领导、《大秧歌》总导演郭靖宇在讲话中都对此剧充满了信心,相信该剧将创造新的收视纪录。
胶东先辈英勇精神 感染主演杨志刚
  在海阳拍戏待了7个多月,杨志刚说他对海阳人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要感谢他们的支持。“海阳的山好、水好,人更好,让我感受到了烟台人的热情和豪爽。”杨志刚介绍说,再次回到琵琶岛,看到了戏台子和海神庙,在这个地方,曾经笑过、哭过、娶过媳妇,还沉过海,一切都历历在目,也期待大家能喜欢这部戏。
  关于对胶东红色文化的认识,杨志刚说,他在参与此戏时,曾经看了相关的书籍,他对胶东先辈们的英勇牺牲的精神很是敬佩。
  对于大秧歌的热播,杨志刚充满信心。“用了6年创作剧本,花了334天拍摄,这是我们这个团队现阶段能献给观众最好的戏了。”杨志刚说,对于接下来的打算,他说想休息休息,半年内不会再接戏了。
让更多的人 知晓胶东革命史
  据了解,在胶东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先后建立起胶东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县委、首届胶东特委,创立了与陕北刘志丹的陕甘游击队并肩而立的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在这里,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成立了胶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人民先后把50万优秀儿女送进党的队伍,有7.6万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有280万民工参加支前。从胶东地区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先后组建起4个集团军,其中有3个至今仍在建制。
  在《大秧歌》剧组主创及主要演员重返琵琶岛拍摄基地进行宣传推广活动中,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延林介绍说,《大秧歌》将传奇的历史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及地雷战、为党中央密送43万两黄金、粉碎美军登陆阴谋、运兵7万渡海北上东北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成功搬上荧屏,书写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革命传奇。近年来,烟台市大力弘扬胶东红色文化,着力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大秧歌》的拍摄和播出,正是用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传播样式,让更多的人知晓胶东革命历史,知晓胶东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