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0.29世界卒中日:
抗击“卒中”魔爪,呵护身心健康
——专访莱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亓勤德文/片本报记者于鹏飞通讯员常永亮徐雯雯
2015年10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0月29日是第10个“世界卒中日”。卒中,俗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四大特征,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首次卒中发生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为卒中而永久致残。我国每年卒中新发病人超过200万,每年死于卒中的病患人数超过150万。
  “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莱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亓勤德,旨在提高广大市民了解卒中的危险因素并合理干预、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识别能力,学会预防脑卒中的健康生活方式及技能,实现早防早治,进而极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专家教你认识脑卒中
脑卒中发病年轻化,
发病率呈逐年增高

  脑卒中即我们俗称的“脑中风”,生活中,在很多人看来,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才会得的,跟中青年关系不大。“很多人误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实际并非如此。目前,科室中脑卒中收治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年龄也越来越小,这种变化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等密不可分。”莱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亓勤德向记者介绍,因此,中青年人也不可忽视脑卒中,应该从生活方式开始预防脑卒中、控制卒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尤其是要识别一些前兆症状,如说话含糊不清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等,不要认为自己平时身体健康就认为脑卒中离自己很远,也不了解中风的征兆,从而失去了最佳的诊疗时机。
  亓主任继续分析,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就是通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后者更多见,就是通常说的“脑梗塞”或“脑梗死”。脑卒中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尤其是出血性卒中。脑卒中发病有一定昼夜规律,研究发现卒中的发病高峰时间是上午与中午邻近的一段时间。近年来,脑卒中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脑中风患者占到了15%-20%。数据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是普通人的4至6倍。“此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大大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包括吸烟、酗酒、肥胖等,均可以导致脑卒中发病,其次是不爱运动,长期的精神紧张,或者过度劳累也会导致脑卒中发生。”亓主任谈到。
脑卒中发病前有什么先兆?
识别先兆早就医,
抢救卒中病人
就是与时间赛跑

  有市民提出疑问,脑卒中早期有哪些症状呢?莱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亓勤德解释道,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讲话不清、眼睛看不清东西,突发的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发音不清、饮水呛咳,剧烈头痛等,都可以视为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应立即到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检查。
  “脑卒中治疗强调一个就医时机,正常脑组织在脑动脉血流完全中断5分钟神经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出现脑梗塞,急性脑梗塞病灶是有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由于半暗带内的脑组织损伤具有可逆性,因此及时就诊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脑梗死的病人在3-4.5小时内施以溶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没有出现完全凋亡之前,恢复氧供和血供,从而恢复全部或部分功能。这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溶栓,除时间因素外还有其他条件。”亓主任分析,所有怀疑为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后应该尽快到具备条件的医院就诊,争取良好治疗时机。脑出血患者更需尽早诊治,以防病情加重,错过手术等治疗时机。
  “很多人误读了该疾病的预警信号。”亓主任提醒,由于脑卒中初期并没有什么特异症状,一些看似不起眼、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症状,很有可能就是脑卒中的预兆。比如:一过性的复视,看一个东西变成两个,再就是常见一侧肢体麻木和无力,还有会出现言语不清楚,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等,这些症状很快消失,往往不引起你的重视,但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预示着脑卒中离你不远了,应及时就医。
如何远离脑卒中风险?
专家支招如何预防,
注意“早防、早治、早健康”

  既然卒中的危害如此之大,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呢?莱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亓勤德提醒大家,远离脑卒中,预防是关键。“提到脑卒中的预防,我们就要充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
  亓主任向记者介绍:“一部分危险因素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比如年龄,年龄超过50岁的人高发;再者与性别有关,男性比女性高发一些;还和种族、遗传家族史有关。以上这些因素是我们改变不了的。”
  另外,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心房颤动、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吸烟、大量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针对脑卒中的预防,亓主任说,脑卒中的预防可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预防,是指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这阶段,脑卒中还未发生,但却存在发病的危险因素,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戒烟限酒;二级预防,则是指对已发生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以便改善症状、降低卒中的复发及病死病残率。
  “要预防中老年人发生脑卒中,主要是要控制三高并优化患者的生活方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疾病,吸烟、酗酒、运动量过少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亓主任指出,因此,预防脑卒中,首先应该控制高血压,已有高血压患者血压应维持在140/90mmHg以下,有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血压应低于130/80mmHg;其次,控制高血糖,通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合理用药,将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尽量减少对于血管的损伤;控制高血脂,最主要的就是要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到100mg/dL以下,有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80mg/dL以下。
  值得广大市民注意的是,体检很重要。每年坚持常规体检的同时,能增加颈部血管的超声检查和心脏检查项目,以便及早发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发现动脉有狭窄就应及早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是药物干预还是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决不可疏忽大意,因为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的人,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大约为3%—4%。
  亓主任提到,脑卒中虽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但只要做到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卒中发生,及时规范治疗配合强化康复都能大大降低疾病风险,减少后遗症发生,要把卒中预防与自身生活相结合,规律起居,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低油限盐、注意心理平衡。此外,高危人群定期到医院接受筛查也可以提早发现和预防脑卒中。
专家简介
  亓勤德,主任医师,本科学历,神经内科主任,莱芜市人民医院学科带头人。莱芜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医近30年来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脑血管病的诊疗和预防,对癫痫、变性疾病、锥体外系疾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内科疑难病症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临床经验。1995年到卫生部北京医院进修学习1年,加深了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神经免疫性疾病的了解,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不断学习本专业最新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并不断总结,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莱芜市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一部,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项。
坐诊时间:星期五
坐诊地点:内科诊区(三楼东南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