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着眼全身心调理
刘德山:好医生要当好心理疏导师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志浩
中医治糖尿病,先来调理肾
“我印象中,那位8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每半个月左右就来找刘老师一次,几年来没有间断过。”11月1日下午,谈及自己老师,目前在齐鲁医院做中西医结合方向研究的博士梁尔顺表示,他亲身体验到中医药对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病)等慢性病的突出功效,正是从跟随老师刘德山开始的。
刘德山,现为齐鲁医院中医科主任,齐鲁内科时病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对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德山说他在临床上不止一次碰到过这样的病例:一开始病人出现手脚麻痹、疼痛,到了医院往往去骨科、内科或神经科检查,但治来治去却始终治不好,往往最后才发现这些都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据2013年的统计,我国有1.39亿糖尿病患者。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但这些并发症往往隐藏在其他疾病中不易察觉。
“类似这样的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刘德山说。开头他学生提到的那位患者,正是一个并发了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对这样的患者,他通常都是佐以化浊、活血、解毒,创制益气补肾方子,进行长期调理,“他用了以后效果很好,所以就常来找我。”
“消渴病根在于肾。”刘德山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一旦出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后果,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及其他的中枢神经疾病等。“中医讲究辨证疗法,就是抓住了这个根本,在一个方子里用中药进行全面调整,而不用针对各个具体病症再分别吃药。”
学西医出身,半路出家迷上中医
刘德山并非一开始就学中医。上世纪80年代,他读大学学习的是西医临床方向。后来,受一位老师的影响,他迷上了中医古籍,读研究生时就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随后20多年间,他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德山先后师承陈克忠、张继东和王新陆几位中医名家,“从这些老先生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张继东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西医治疗冠心病,通常以活血通脉为指导思想,使用药物及手术治疗。中医则不同,讲究的是辨证治疗。”刘德山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基本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就是“气虚”,标实主要就是“血癖”,因此要想标本兼治,需采用“益气活血法”。
所谓“益气活血法”,具体说来就是以“补阳还五汤化”(包括黄芪、党参、当归、川芍、赤芍等)作为基本方,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病症再对药进行加减:比如,气虚者,重用补气药,血癖者,重用活血药,老年肾虚者重用滋补肾阴肾阳药等。
刘德山说,他一直遵循长辈们的教诲,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路:着眼于整体功能的调节,考虑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补而不助其塞,通而不伤其正。
而在实践中,他又常常用西医的解剖知识、检验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性质、轻重缓急、预后转归进行诊断和评价,同时又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四诊八纲进行辨证分析,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疗效突出。
消除与疾病对立情绪,疗效更好
刘德山告诉记者,现在来齐鲁医院中医科看病的,一般都是些慢性病,老年病及肿瘤病患者。
“我们提倡中医,但不排斥西医。”他表示,中医一般药性比较和缓,一些突发急症,还是倡导西医介入,因为它的疗效较快。“中医提倡平衡疗法,对于一些体质弱及晚期肿瘤患者更适用。”
但从业20多年来,刘德山对中医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也有着切身体会,“很多人都是西医看不好,才想起找中医了,而往往这时候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中医只能从调理下手。”
刘德山说,对于病患,除了施以“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外,更多时候他是做“心理疏导”:“一种疾病的产生,不但跟个人的体质、饮食、生活习惯有关,还跟季节、天气、地域等有关。”刘德山说,这些关联性最后又都是通过患者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作为医者,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人的心理给予疏导,“这样不仅能够让病人心里有数,而且能很好缓解现在常见的医患纠纷。”
“尤其晚期肿瘤病人,很多其实是被‘吓死’的。”刘德山说,患者能够从辨证的角度看待恶性肿瘤的产生,消除对立情绪,顺其自然往往治疗效果更好。而所有这些心理疏导,又必须是建立在对病症的全面、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
今年10月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传来,让国内很多中医人振奋,对此刘德山也认为,目前我国中医“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
“对传统中药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升级,应该是未来中医药的方向。”刘德山最后说,中医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圈子,而是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不断与时俱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