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合眼的城墙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孟氏故里的残垣断壁(大图)与纪念馆。
   □徐可顺
  小时候,提起旧军孟家,老父亲就瞪大眼伸出大拇指说,那可了不得,全国“祥”字号都是他家的。当初只道是平常,之后若干年,我一直无心、无暇细究孟家怎么“了不得”,但父亲当时的神情却像光盘一样刻录在大脑里。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学到烟台读书。周日与同学市区闲逛,北大街上“瑞蚨祥”三个大字冷不丁跳入眼帘——绸布店!孟家祥字号?!我脑际飞速旋转,揣着惊喜半信半疑走进去:精致的中西式二层塔楼,“∪”形柜面布局,布匹五颜六色,成卷并排着。“咚咚咚……”木制楼梯的欢迎声响彻楼宇。洋气起来的城里人,爱皮鞋要命,常在鞋底下钉鞋钉,几人交错上下楼时,还颇有万马奔腾的韵味,更感觉有一种灵动或力量盈满楼间。抚摸着滑溜溜的各色绣花绸布,心里就想着什么时候有了钱,给挣钱不易的父母买一身穿啊……后来再光顾这儿,就见一位白发老奶奶在阳光下,拍着手教一位小女孩唱:“烟台街,东西长,当中一座瑞蚨祥,左边裁云锦,右边做衣裳,云汉天章正中央”。可见“瑞蚨祥”在当时是如何充盈、牵绕市民生活的。
  缘来绕不开。两年后,我毕业分配来济南。与烟台相比,这是一个更厚重阔大的城市。眼花缭乱中,信步逛悠在经二路上。在纬五路附近,建筑体式一样的“瑞蚨祥”绸布店又让我惊喜望外。我信心满满地拾阶进去,选好中意的布料。服务员拿起尺子,一尺、二尺……流水般扯了件上衣的料,说多出来的这一寸多,是送的,不要钱。我惊诧地点头致谢,迎面墙上“童叟无欺”四个大字明亮亮地眨着眼,“买布就去瑞蚨祥,人家足尺足寸。”母亲在家常说的话儿萦绕耳边,我心里更踏实了。“刷拉拉”,一阵急促声响从头顶划过,循声望去,一个铁夹子正沿着空中铁丝向里面飞去。“去那边交钱吧!”服务员伸手指向夹子飞行的方向。哇!好先进!我单位财务记账凭据还是靠人移步传送的,这儿已是空中的“互联互通”了!戴眼镜的会计伸手取下单子,“噼里啪啦”拨弄算盘结着账……
  机缘天注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朋友又路过瑞蚨祥。“我与它缘分不浅啊!”停脚凝视的当儿,我脱口说道。“说起缘分来,俺老爷爷当年就是给孟家‘祥’字号商庄做账房先生的。”朋友好像受到触发,得意地与我聊起来。他告诉我说,老爷爷出门学徒可严了,父辈说除了要看五官相貌、验说写算外,还得由同乡人推荐,保人出保证书、本人写志愿书,再经“貌阅、口试、笔试”合格后才被录用。看看吧,孟家用人标准,并不比现在考录公职人员低啊,没有一身软硬功夫是别想蒙混过关的。
  “起起落落多少事,历历在眼前……是是非非多少事,处处躲不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电视剧《东方商人》主题曲悠扬的旋律和电视画面次第展开,我对旧军孟家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领悟出当年父亲竖大拇指的底气所在。旧军古镇在我老家西北方向,有十几里地远,其状如手掌,掌根、大拇指、中指尖、小拇指处分别生长出了南、东、北、西四个城门,用三合灰筑的高三米的城墙,“软硬不吃”,很是坚固;城墙里面就是孟氏庄园了,阁、祠、庙、堂错落有致。孟家最早是做粗布生意的,渐渐有了底火后,就在周村、济南开祥字号商铺,经过五代人、百余年的打拼,“祥”字号遍及全国,达130多家;这样的连锁店远迹欧美、落地大阪,就连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用料也是出自瑞蚨祥。“历史的名字要保存……同仁堂、瑞蚨祥一万年也要保存。”随着剧情展开,我就经常琢磨、品味当年毛主席同民建及工商联负责人所谈的这番话的良苦用心。
  让人心动的时刻终于到了!听说我参与的周三读书会要组织去孟氏故里参观,我欣然报名前往。这一去不要紧,正欲抖开尘封心底的那份情缘时,我一时惊呆了!当年,曾经的那块热土上,除了些许孟氏庄园老照片、用过的“良心尺”、“祥”字号发展史等图文资料能比对历史、佐证传说外,长辈们曾耳熟能详的那些用裸露身躯抗争过风雨冰霜的孟氏家园的景观老建筑已不复存在,只有村西头那一段挂着无数枪眼的残垣断壁,在借用大小、高低不一的枪眼孔,于阳光与树荫中孤寂地守望着,似在等待什么到来,又似一位神现惊诧、疑惑或企望的沧桑老人,不敢合眼,警觉地向世间恳求、诉说什么……
  不过,让我聊以慰藉的是,孟氏后人经多方张罗修建了孟洛川纪念馆。置身馆内,仿佛神游在唐宋明清的时光轴上,又似漫步历史脊背,咀嚼缓缓流淌的岁月光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