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能人才不能全靠企业
2015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朝清

  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中国技工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却为何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近日,做客央视《对话》节目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说:“从一个国家来讲,它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实际上取决于技能人才的水平。”
  犹记得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南考察,在得知洛阳矿山机械厂“大工匠”张东亮月收入一万多元以后表示,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与普通劳动者相比,张东亮算是高薪,然而与国外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在飞利浦公司,一位技能劳动者的年薪可以和总经理一样,20万欧元。
  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相比,技能劳动者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技术工人的经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直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让技术工人过上更加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才会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大众产品的质量。 
  培养技能劳动者,市场的力量固然不能忽视,却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此。对技能劳动者的培养既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前期投入;对于有些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而粗制滥造、以数量取胜尽管难以长久,却能够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利益变现。
  不论是推进“新型学徒制试点”,还是在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抑或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培养技能劳动者,显然离不开公共部门的“制度补血”。高铁、大飞机领域之所以有更多的“大国工匠”,也正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伴随着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过渡,老百姓对商品的衡量标准逐渐从“将就”转向“讲究”,这是挑战也是机遇。职业教育、分配改革等领域理应有所动作,给技能劳动者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渠道,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物质激励和社会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国工匠”越来越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