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济宁已起步
今后全市还将推广海绵型建筑、道路、公园
2015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苇子河上游建成的下凹式绿地。本报记者 公素云 摄
     本报济宁11月10日讯(记者 公素云) 建设海绵城市,济宁已起步。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任城区城市管理局对苇子河上游进行绿化改造,建起一处下凹式绿地。按照全省要求,济宁还将推广海绵型建筑、道路、公园,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利用,以达到防洪排涝,涵养水源、生态净化的效果。
  10日,位于水产路南侧的苇子河上游已建起下凹式绿地。改造前,这里因常年淤积形成断流沟,影响排水泄洪和居民生活环境。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任城区城市管理局对这里进行绿化改造,不再采用传统的硬化方式,而是翻整土地,建立起一处下凹式绿地。绿地略低于路面,地形呈“U”字型,栽植绿化植被。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形成生态渗渠,最大限度的汇集雨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按照我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70%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
  济宁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正将全面规划、启动、建设海绵城市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硬化和铺装面积,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打造城市海绵体。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市政排水系统压力。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向。使城市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链接 
开建4123套公租房 开工率达107.67%
  在10日的济宁市住房城乡建设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济宁还调度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旧城改造三年行动等社会民生大事进展情况。
  截至10月底,全市公共租赁住房新开工4123套,开工率达到107.67%;棚户区改造开工63650户,开工率100%;基本建成30677套,完成年度任务的197%。
  济宁还启动50个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工程。开展农房建设、危房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截至10月底,农村住房建设完成36963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4171户;农村新型社区达到473个。
  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面,截至10月底已完成4773个,完成率为95.96%。全市全年计划完成1427个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截至10月底已完成1378个,完成率为96.57%。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有2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