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中,你有育儿“洁癖”吗?
2015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案例:
  前几日搬来娘家和爸妈一起住,我上班后的时间里,看护晓晓的重任也落在了他们身上。但最近,我和爸妈之间却常常因为育儿观念差异起冲突,最简单的孩子吃饭问题就常常成为争吵的导火索。
  我的妈妈主张孩子能够独立吃饭前多是依靠家长喂,以保证足够的营养,而我从网上各种“育儿经”中得到的说法却是尽早让孩子独立吃饭,不管孩子弄得有多脏,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
  所以每次喂饭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给妈妈讲那些“育儿经”,却总是换来妈妈一顿唠叨,甚至常因语气不好惹妈妈生气:“行行行,就你懂这些大道理,我们都不懂。”每每弄得爸妈不高兴,让他们觉得出力不讨好,当然家庭的氛围也变得紧张兮兮。

解析: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为了做合格的妈妈,我不断地从网上搜集各类“育儿知识”,在和父母育儿观念相左时机械照搬,生硬地要求他们贯彻我所主张的教育理念,却忽略了老人们在看护教育孙子时付出的无尽爱心和耐心,常常表达出对他们的质疑和不信任,伤了老人心。
  现在想想,这不是育儿中的“洁癖”吗?只能他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标准唯一、过度焦虑、不能变通,而且不断表达出对父辈们的否定和质疑,这种焦虑和不信任不仅伤害了与父母的关系,而且无法做出尊老敬老、平和豁达、真诚坦然的表率,不能为孩子营造出更安全的环境,其伤害远远大于老人偶尔“落后”的育儿观念。
  很多年轻的家长不得不借助老人的帮助看孩子,却往往出现两个极端:“甩手掌柜派”和“疑神疑鬼派”,前者把更多的责任和负担交给老人,父母的爱与教育有些缺位,典型的如留守儿童的父母,后者则更常见于城市中的父母,和老人比起来,他们的文化层次更高,小到婴幼儿用品、大到孩子上哪个学校学什么特长都要拿定主意不容他人质疑。育儿洁癖更常见于后一类父母。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尽管在不断地学习,却不能保证我所持有的观念都是正确的,也不能保证我从网上学到的每条理念都比老人几十年的经验更正确。有爱才有一切,老人在看孩子中最大的作用应是感情的滋养和爱的表达。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需要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但父母往往背负着教育其成材的压力,甚至把自己当初做不到的、错过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她身上,附加了很多条件,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里常常暗含着这样的逻辑:“你要足够优秀才值得父母疼爱”。
  我总是过分计较老人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觉得他们对孩子要么过分宠溺,要么违背所谓的教育规律,却没有好好地感受他们付出的爱与耐心,也把孩子想的太脆弱,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是整个家庭的事,他们不会因一句话、一件事而“长歪”,也不会因方法得当一瞬间长大,生命的成长总是个过程,有爱、无条件地表达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
  要解决好隔代教育问题,父母首先要放下心理负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教育,要容许自己出错,也容许老人、孩子犯错,切勿因观念不同急于否定老人的价值,这是隔代教育的雷区,要用更柔和的方式做好沟通。
  作者简介:
  姚楠,2岁女孩儿晓晓的妈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齐鲁晚报记者
  如果你有育儿话题想要交流,欢迎来电:18253098078,QQ群:446916940,邮箱:155285314@qq.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