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滨海学院-福田雷沃服务工程师班”学员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发动机实训中心开展实习。
5年市校共建50个高职重点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量两年翻两番、中高职生升学路打通,直通本科生研究生……2011年开始,青岛市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实施高职综合改革。试点5年来,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政策扶持、上下贯通,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越来越多的优势突出、适应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融入青岛的各行各业。
文/片 本报记者 李珍梅
重点专业市校共建 毕业生成“香饽饽”
王凯峰是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专业的2015届毕业生。今年7月,他应聘到法国MS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唯一的中国分公司——青岛美丝哲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生产设计人员。虽然刚刚入职5个多月,但他多次就生产工艺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获得采纳。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初入职场的他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参与多个重点产品的攻关,月薪4500多元。
“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感谢学校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校期间,王凯峰参加了学校机加工中心的学生技能梯队,参与学研产项目。在学校“智能还书机、跑步测试机”等产品的研制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成长迅速。专业扎实、职业素养高,像王凯峰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青岛市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市校共建”专业之一。该专业在对学生培养上实现“五个合一”:即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合一。在学校里,大批机电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为此,很多毕业生很快在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成长为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
而在学校领导看来,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青岛市“在青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市校共建工程”的实施。
2011年,青岛市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作为改革试点核心内容的“在青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市校共建工程”,从2013年11月正式开始实施,青岛市财政出资1亿元,用5年的时间遴选50个高职重点专业,支持在青高职院校面向青岛市重点产业的需求,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针对性之强,在地方城市中首屈一指。
截至目前,已经遴选了30个重点专业,拨付资金4600万元。实施两年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量增长306%,教师获市级以上表彰数量增长292%,校级以上特色精品课程数量增长171%,学生获市级以上竞赛奖励增长127%,毕业生留青工作比例由59%提高到72%。
创新地方财政投入机制 到2017年,高职生均经费达12000元
打通职校生升学路 中高职生也可升本读研
为加快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青岛还开展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招生试点、高职与本科“3+2”招生试点,积极扩大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这三类学生每年招生计划近8000人,打通了职业教育学生学业的上升通道,使得中职、高职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相关的通道一直读到本科直至研究生。“以前感觉孩子读了中职、高职就上了断头路一样。现在不同了,读职业学校也可以考本科,读研。既有技能,又有学历。”一名学生家长王女士为此点赞。
青岛还探索普职横向融合招生,在青岛艺术学校开展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左右融通工作试点,通过学分互认等方式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的通道。为强化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市本级安排700万元,推进数控技术、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等多个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建设,促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在青的5所公办高职院校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部分专业面向中职学校实行单独招生。
校企共建创业孵化基地 学生直接对接企业
在青岛黄海学院,学校专门升级改造一栋教学楼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学校以阿里巴巴为依托,将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在这里。基地设有电商企业实训教室、多媒体教室、样品展示间、大型会议室和摄影棚等,为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内贸和外贸的就业创业孵化。目前基地吸引了20家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每个入校企业都建立了淘汰撤并退出机制,校企对接学生200余名,特色班学生400余名,企业驻校教师24名。学生在基地直接与企业对接,通过自营淘宝店铺、外贸平台实操等多种形式实现校内实习、直接就业。
青岛还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青岛特锐德电气公司、青特汽车公司等企业建设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引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遴选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和高水平的师傅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针对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市本级投入9800万元,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青岛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引入英特尔、甲骨文等国际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和人才培养。
突出蓝色和国际化特色 “金蓝领”融入岛城各行业
青岛的职业教育突出蓝色和国际化两大特色。青岛支持职业院校结合各自优势,开发海洋教育特色课程,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蓝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5年来,服务蓝色经济的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增长30%,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加强与德国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引入德国职教模式,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多所高校共建中德双元工程大学。
据介绍,目前,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覆盖青岛重点产业的20个左右的重点专业群正在逐渐形成,蓝色引领、开放创新、体系畅通、优势突出、适应需求的青岛高职教育特色也越发清晰,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融入青岛的各行各业。青岛的高职教育,正为青岛这座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