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崖头片区棚户区改造。
赵锦竹
鸟瞰城区,崖头片区、城西片区、双泊片区、三环片区等项目陆续开工,工地上到处吊塔林立、一片繁忙,广受社会瞩目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加速推进实施着。
位于崖头城区实验中学对面、青山路南的三环片区约300多亩的改造现场,几个月前还是荒芜的山头和块块农田,如今这里的模样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局部楼房已经盖到了4层,并且以每10天一层的速度拔高。在改造现场,台上邹家村的邹老汉几乎天天出现在工地边,注视着这里每天发生的一切。谈到三环片区改造,邹老汉脸上写满了激动:“再有几个月我们就能住上新楼了。”
与以往棚户区改造由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实施模式的不同,今年的棚户区改造更注重的是政府主导参与,从而使组织领导更有力,工作渠道更顺畅。今年,我市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联合监督”的改造模式,构建投融资平台,通过积极争取棚户区改造国家奖补资金及专项贷款,改变以往低档次、分散式的改造模式。2015年,共申报改造10465户,占全威海市的43.3%,改造户数计划约占全威海市的一半;计划申请贷款26亿元,其中20亿元贷款已通过财政厅及国开行审核,拨付上级改造奖补资金2.57亿元,带动了我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2个村开工建设,建设安置楼28万平方米。为了将改造项目办成真正的民心工程,市政府建立了联席办公制度,每月召开例会研究部署,城建局每天跟踪督促,村庄改造办公室等单位狠抓落实,确保了项目的如期顺利推进。
这几年,在城区居民都深刻感受到一个显著变化:高楼多了,而且是越来越高了,一座座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正悄悄提升着荣成的“高度”。近年来,我市本着节约利用土地、提升城市形象的原则,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其他商业项目一样,原则上不再批建多层建筑,取而代之的是视线更好、居住更舒适的高层建筑。为了转变安置居民观念,提高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取得居民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市城乡建设局结合历年棚户区改造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把“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作为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前置条件。建立了“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机制,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每个项目都成立居民监督委员会负责拆迁动员和协议签订工作,通过印发“明白纸”、入户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调动群众支持参与棚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对征收评估、补偿结果、户型设计、周边配套等群众关心的情况进行公示。针对居民反映住高层公摊大、不合算的想法,在城西、双泊、三环片区改造中,市城建局先后5次会审调整户型设计方案,使每户减少公摊面积5平方米,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老百姓常挂在口头上的是通没通暖,通没通气,交通方不方便。为了让老百姓安心入住,城建局在项目规划设计之初,规定在报审方案时,必须一并上报水暖气、绿化亮化、停车位、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情况,并且要求对各类配套设施方案反复进行优化,凡是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将不予审批。市城建局还强化全程督导,跟踪监管批后落实情况,确保配套设施建设与规划设计不走样。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最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目前已建成的安置房在老百姓入住前,都早早地接通了水暖气等完善的配套设施,真正解决了上楼的后顾之忧。
在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市城乡建设局始终把质量问题当成一项头等大事来抓,真正把棚户区改造建成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除了安排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加强棚户区改造项目专项质量巡查监管外,还广泛推行了建筑材料见证取样送检、义务监督员等工作制度。自2011年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推行义务监督员制度以来,先后有223名村民被聘请为义务监督员。今年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同样也不例外,市城建局为涉及改造的24个村每村聘请了2-3名在村民中威信较高、有建设管理经验的村民代表作为义务监督员,赋予他们一定的“生杀大权”,全程参与工程分项分部工程的监督。目前聘请的50名义务监督员已全部到位,一双双眼睛时刻紧盯着工程建筑材料、外墙保温、防水工程的质量情况,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质量瑕疵。
目前,我市将全市146个棚户区规划合建的54个千户大型安置社区中,已有7个社区建成,37个社区正在建设当中,累计新建安置房2.5万余套、24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群众7057户、受益群众达3万人。如今,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不再仅仅是满足城市群众基本的居住需求,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的巨变和文明生活习惯的形成,广大群众在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正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