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IT巨鳄强劲引擎,引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创新转型的“济宁模式”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目前,甲骨文项目已正式入驻济宁高新区创意大厦。 本报记者 马辉 摄
  通佳机械给希腊客商生产的巨型IBC桶实现远洋出口。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摄
     济宁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一直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早在2007年,济宁把工业经济作为转型的主战场,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的核心支撑,走出了一条“依靠资源起步,凭借转型跨越”的新路。
  过去几年间,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济宁全市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地方政府收入增长一倍多。先进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超过GDP增速。尤其在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长200%以上,增幅位列全省第一位。在以信息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的“二次转型期”,济宁正朝着打造“区域新硅谷”的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 黄广华 贾凌煜 马辉              

“云农场”尝鲜: 选种买肥手机点几下就行
  济宁至嘉祥的快车道——呈祥大道上,一个大型广告牌吸引着来往行人的目光,上面大大的“云农场”三个字非常醒目。
  “现在种地买农资,在手机上下个订单,‘云农场’就会把化肥送到地头。利用‘云农场’的大数据,还能确定自己的种植品种和数量。”嘉祥县疃里镇狄家村幸福河家庭农场主狄宣说。
  “今年用上了‘云农场’,800多亩的麦子从种到收,只要拿出手机点几下就行。”嘉祥县坑塘村种粮大户韩桂寅讲起“云农场”,满是兴奋。
  韩桂寅和狄宣所说的“云农场”,是由山东天辰云农场科技有限公司和联想控股共同打造的农资电商平台。事实上,这家公司成立至今才两年。目前,公司旗下已拥有18家子公司,农资电商、农产品定制与交易、农村物流等均有涉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往被普遍认为距离高科技最遥远的农民,也逐渐变身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尝鲜者。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农场主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在云服务器上打理农场事务。”云农场集团执行总裁田丰介绍,云农场与国内外多家农资企业合作,在全国18个省设立了300余家县级服务中心、3万余个村级服务站。通过搭建集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农村物流等于一体的平台,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现代农业服务生态圈。
  近几年,在济宁,像这样的电商平台已有多家,众多电商企业和电商产业园也纷纷上马,对济宁的经济发展贡献正在逐步凸显。

信息产业集聚: 惠普甲骨文等IT巨鳄都来落户
  10月28日,位于济宁高新区的惠普山东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创新园通过专家评审。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济宁市陆续迎来惠普、甲骨文、软通动力等世界IT巨鳄落户,国内20多家软件领军企业也随之进驻。
  地处内陆的“煤城”,一下子迎来一批“高精尖”集群式投资布局,这让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江心标喜不自禁:“以前对外招商时,最关注外商能给当地解决多少就业、创造多少税收,像惠普、甲骨文这样拎包入驻又不搞生产加工的,过去并不被看中,但现在思路全变了。”
  “在新常态下,不走出GDP高于一切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就是一句空话。”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未来城市间比拼的不再是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而是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发展后劲。”
  当前,济宁二次转型的目标瞄向了信息产业。“有了IT产业的助力,将为推动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配备强劲的动力引擎。”马平昌说。
  事实上,济宁很早就开始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铺垫。五年间投资15亿元,济宁市政府、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合力建起了60多个创新服务平台。仅在高新区,就有软件园、云计算中心等17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通过这些平台,原本相互独立的科研团体和研发成果,打破了技术壁垒,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济宁国家高新区软件园主任丁春晖介绍,入驻高新区的企业,都能根据需要调用辖区内的大型仪器、科技数据和产业化推介。
  根据目标,到2020年,济宁要建成10个特色信息产业园区,培育和引进500家规模以上信息企业。通过打造“一核多园”的产业布局,重点突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融合性新兴产业三大领域,把济宁建成国家级产业信息基地,形成千亿元级信息产业规模,辐射全省乃至全国。
  目前,济宁市的信息产业年均增幅高达40%,正稳健地从资源型城市向高科技信息产业新城转型。

装配制造业转型: 通过科技研发实现中国“智造”
  除了上述高科技信息产业,济宁的另一支柱产业——装配制造业,则通过提升团队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创新含量,实现转型升级。
  在通佳重工产品展示厅,一辆Smart轿车被摆在门厅中央,这辆由一汽大众生产的车辆有80%的塑料材质是由这家公司生产的。“这是新型装饰装修材料,通过将农作物秸秆与塑料融合,生产出无毒、无害的环保产品。”公司副总经理李勇说,近几年,公司先后研发出了生物塑料轻量化生产技术与装备、超临界CO2发泡生产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塑料机械新装备,并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化推广。
  “前几天希腊一家公司刚确定60万美元的IBC桶生产设备订单。”李勇说,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通佳机械没有受到影响,关键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企业现拥有一个国家级、三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并通过了ISO全系列管理体系认证。
  无独有偶,成立于2007年的山东永华机械有限公司逐步发展壮大,既借助于与意大利、德国等国知名企业合作,也得益于公司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升级。
  “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公司总经理陈舟不断强调。永华机械是一家机械加工企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通过与德国企业合作,实现德国设计中国制造,让产品达到德国标准。

破解人才瓶颈: 系列优惠政策 吸引高层次人才
  不管是“云农场”,还是通佳机械,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成就产业,人才关是济宁实施二次产业转型必须过的坎儿。
  “我们公司内部设有科技进步奖,最高奖10万元。”李勇说,通佳机械每年都开支两三百万元,奖励研发人员。据介绍,目前通佳机械正在申请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给研发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我们制定了五年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招录100名本科以上毕业生。”陈舟说,公司在德国设有专门培训基地,经常将员工派往那里学习交流。
  “济宁特别重视人才,特别注重服务,并且具有良好的基础、潜力和超前的理念。”甲骨文中国区高级经理程兴表示,这是他们把中国第一个甲骨文人才基地选在济宁的原因。
  “我们更看重的是人才集聚效益。”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不仅靠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提升。
  济宁的这个理念与惠普公司提出的“人才——产品——产业”的发展路线图不谋而合。在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正在加紧推进的同时,甲骨文也将其人才产业基地项目选在了济宁。在这里,惠普每年有望培养1万名IT人才,甲骨文则计划每年培养2500名至3000名人才。
  为了培养和引进更多人才,济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相继出台了鼓励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系列优惠政策。市政府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设立科学技术最高奖,建立人才公寓,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等,着力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通过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聚集“百千万”工程,济宁已先后引进了11位国际级“千人计划”专家,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400多人。
 专家点评 
资源型城市转型 必须靠科技创新驱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吴晓华

  纵观国外实现成功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无一不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确定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了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济宁市正是抓住了这条客观规律,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转型的核心支撑,几年来通过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等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吸引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强力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加速膨胀,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兴信息产业基地,实现了发展动能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加速转变,走出了一条依靠创新加速转型的“济宁模式”,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借鉴。
摆脱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 思路一变天地宽
  □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省区域战略发展推进办公室副主任 李永红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路一变天地宽。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济宁,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能源资源需求不振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质量效益提升,归根结底,是源于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主动摆脱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敏锐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依靠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创新要素,依靠引资引技引智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依靠“两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靠科学布局促进集群化发展。
  这一实践,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要论断的生动注解,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动区域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无论对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还是对后发地区加速崛起,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