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来临,维修工一天要处理十几起故障。
◤维修工赵学良到井下开阀门,对井下黑暗、潮湿的环境早已习以为常。
自行车成为维修工唯一的交通工具。
忙的时候,维修工只能在路边吃个烧饼充饥。
维修工孙迎彩检查楼道阀门。
50多岁的赵学良上下井从容自如。
片/本报记者 王鸿哲 文/本报记者 唐菁
“您别急,先用毛巾把漏的地方堵住,我马上过去。”12日凌晨3时许,淄博泰和热力有限公司片区负责人吕明的电话响了起来,拿起床头上的本子和笔记下管道漏水的地址和电话号码,骑自行车赶往漏点。
吕明是一名普通的供暖管道维修工人,平时大部分的维修热线电话都是由他接听。吕明和另外两个工作人员负责的片区供热面积3万多平米,4000多用户,片区内还有三个泵房。“电话24小时开机,一天电话不断,我们三个人晚上轮流值班,白天照常干活。”吕明说,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一上午跑了五六个小区了。”吕明数着本子上记录的问题信息说,上上下下爬楼,下井,开阀、检修漏点……“早上3点多从家里出发,忙到现在连一口水都没喝上。”
“供暖前一个月、供暖后一个月是最忙的时候,每天连轴转,没办法,暖气设施出现一点小问题,都会影响到市民的取暖效果。”吕明说,看着市民着急,维修工人也急,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市民尽快解决问题。
11时,吕明和同事赵学良来到一座居民楼下的热力井旁,周围满是淤泥,两人用钩子将铁质的井盖用力拉开,记者看到热力井里有积水和淤泥。“井下难免会有什么东西,但我们该下井还是得下井。”吕明说。打开阀门后,两人观察了一会,发现没有问题后,将30多斤重的井盖又拽回原处,“拽动井盖也是个体力活。”吕明说。
该片区维修工孙迎彩外套上随身别着一根针,当记者问道有什么用处时,孙迎彩介绍,这针可有大用途,给暖气片排气的时候,往往会有堵塞的情况,用这根针一疏通,马上就解决了。“像排气之类的事情本不属于我们的工作范围,但是我们片区内大部分都是老人,他们不懂怎么弄,既然有求于我们,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孙迎彩说,只要居民一句谢谢,再累也值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