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陶博会都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来淄参观。 本报见习记者 李洋 摄
10月21日,淄博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文化名城二十条”,此举也意味着淄博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一直以来,淄博作为齐文化发源地,如何做好文化传承、激发发展活力、打造城市名片,牵动着每一个淄博市民的心。正如市委书记王浩所说,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必须聚焦聚力,重点突破。要讲好淄博故事、传播淄博声音、展现淄博风采。
本报记者 樊伟宏
淄博陶瓷摆进法国卢浮宫
11月5日,第21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在法国卢浮宫隆重开幕,来自淄博的何岩、吕泉等13位陶瓷艺术大师和华光陶瓷、人立墨彩琉璃两家知名企业携56件精品力作精彩亮相,向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展示淄博的陶瓷、琉璃。淄博陶瓷在展览中得到极大的关注,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风采和神韵。
其实,陶瓷文化只是浩瀚淄博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氛围浓郁、名胜古迹众多的城市,坐拥着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等丰厚的资源。据悉,淄博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8处、省级文保单位105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35项,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市。正是因为底蕴深厚,才成就了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这些也是培育文化名城最肥沃的土壤。
市委书记王浩表示,要着力擦亮打响齐文化品牌,加强对齐文化的系统深度挖掘,全面推动齐文化阐释开发利用,不断提高齐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要着力打造文化发展载体,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要着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热爱淄博文化、研究淄博文化,有影响、有成就的文化领军人物,切实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谈到文化名城创建,王浩的发言掷地有声。
做活齐文化,为品牌注入时代气息
9月12日,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连华在临淄视察齐都文化城建设情况,先后视察了足球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等场馆,听取临淄区齐文化开发、研究、保护情况汇报后,周连华对临淄打响齐文化品牌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指出要把齐文化做好做活,做出成效。据悉,齐都文化城是整合齐文化资源、放大齐文化优势、开发齐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将实现对周边旅游资源的串联优化和有效整合,加快推动临淄区由“文物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跨越,为全市建设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引擎。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危机,文化也不例外,对于淄博来讲,如何实现文化转型升级,成为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
淄博市委市政府决定,推进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和印刷发行、工艺美术与文博、创意会展、影视(动漫)传媒等产业,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面对转型,淄博以跨界融合和产业化发展应对转型中的困惑,为城市文化品牌注入了更多的时代气息。
构建完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
建设文化名城,是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会有更高意义上的民生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为此,市委市政府逐步增加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面向特殊领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在3—5年内,市、区(县)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同时,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淄博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全市镇(街道)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村(社区)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全面提升办法,利用三年时间对基层文化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并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经常化。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区)创建活动。
同时,全市还将重点抓好新城区文化中心建设,201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以陶瓷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文化市场为主体的BC组团,使文化中心尽早发挥作用,成为展示淄博文化建设成果的窗口,成为广大群众文化活动的乐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