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自己住过得自在点,也不愿麻烦儿孙
老人半夜摔骨折挨了三天才告诉孩子
2015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儿孙都有工作要忙,孙丰钦想家人了就看看挂在家里的旧照片。本报记者 杨广帅 摄
  院子里30年的树是孙老汉的“老朋友”,他每天都要看看树的生长状况打发时间。本报记者 杨广帅 摄
     近日,青岛崂山区的8位独居老人一天之内一氧化碳中毒,所幸子女回家及时才发现意外,将老人送医救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独居与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越发引人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对部分老人而言,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更喜欢独居,当然,也为了自己活得自在点。不过,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变得颇为不便,而政府,在帮助空巢老人方面,又能做些什么?

本报记者 刘腾腾     
  重孙子照片挂炕头,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
  18日一早,家住青岛崂山区北宅街道卧龙社区82岁的孙丰钦老人,吃了早饭就早早坐到村口,和村里的老伙计们聊起了天。
  他们村里共有190多户,其中空巢或独居的老人有20多户。老人的儿女都在市区或者外地工作,守在村里的老人有空就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们都在外面忙,我们这些老家伙就凑在一块儿打发时间。”孙丰钦两手拄着手里略显陈旧的拐杖,慢悠悠地说。
  去年初孙丰钦老伴去世,而今膝下有一儿一女,子女都在市区工作。只有周末,老人的儿孙才有时间回村里看望老人,每周能见到5岁的重孙子,是老人最开心的事。通常,儿孙会在每周日的上午来看望老人,但吃了中午饭,下午两三点儿孙就得回市区。每周,他跟儿子、孙子、重孙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有时候孩子工作忙,老人可能十天半个月见不到。  
  在老人卧室里,挂了三个相框,他和老伴的合影挂在门口一侧的墙面上,儿子女儿等人的照片挂在另一边,在老人的炕头上挂着的相框最大,这里面裱着老人5岁重孙子的照片。
  “这些照片都是孙子拍的,我特意让他给我挂在炕头上,这样我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能看见。”提起自己的宝贝重孙子,老人脸上露出微笑。 
  “去孩子家里住,老觉得不自在”
  中午时分,村里为老人雇的志愿者来到老人家里,为老人洗好一盘葡萄,倒好茶水后又忙活做饭。志愿者是老人的邻居,是崂山区为独居老人配备的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
  自从老伴去世,孙丰钦已经独自一人生活了快两年。“孩子们都让我去他们家里住,但我老觉得不自在,自己一个人生活挺舒服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浇浇花种种地,没事还去地里溜达溜达。”
  不过,也有不便的时候。2013年的一天晚上打雷下雨,老人半夜从炕上下来,站在椅子上关电闸,一个没站稳,直接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老人当场肋骨骨折,头部也受伤,躺在地上疼得不敢动弹。三天后,实在难以忍受,老人才打电话告诉了儿子,被送到医院做了手术,住了两个多月的院身体才渐渐恢复。
  此后,对于老人独居的安全问题,孩子们总是不放心。“这么大年纪了,一个人住村里,我们肯定不放心,但每次把他接到市里住,住不了几天他就闹着要回来,总归不如他一个人住自在。”说起父亲独居的问题,老人的儿子孙先生很无奈,一边是繁忙的工作,还有一大家子要照顾,一边是独居在山村的父亲,不能两全让孙先生对父亲十分歉疚。

  空巢老人占了总数的六成多
  住在孙丰钦老人家西头的孙先琴老太太也是一位独居老人,今年78岁的她自从三年前丈夫去世后便独自一人生活,孩子们也是每隔几个星期才回来一次。每逢孩子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或者花生油来看望老太太,看到孩子,老人总是挺欣慰。
  在卧龙社区里,像孙丰钦和孙先琴一样的独居老人还有很多,社区负责民政工作的孙兆伟说,“老人的孩子都在外面工作,一般每周回来一次。”在北宅街道,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两成是独居。
  青岛市老龄办在今年1月份曾经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区和胶州市的30多万老年人做过一次抽样调查,据调查,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占了13.21%,空巢老人占62.7%,在参与抽样的老人中,有八成以上不愿意住在机构进行养老。
  老龄办工作人员分析,现代社会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许多老人更喜欢独居,年轻人很难有时间照顾老年人,老年人也不想给子女增加麻烦,加上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使得独居或者空巢的老人逐渐增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