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创新发展的“冠县样本”
——看“武训故里”如何办人民满意教育
2015年1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已经建成的冠县武训高中综合楼。
  外教在冠县育才双语学校上英语课。
     文/片 本报记者 张跃峰 通讯员 申洪举     
  “钱再紧,也要保证教育投入,要创聊城最好的办学条件,这一点坚定不移。”这是冠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牟桂禄在全县领导干部会上的郑重承诺。 
  不光办学条件要问鼎“聊城最好”,冠县在教书育人、教育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也在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县域教育创新发展的“冠县样本”。
  在县委书记提出要创聊城最好的办学条件,冠县立即行动,在确保教育费附加、土地收益10%足额用于教育的同时,县财政每年新增1000万元用于教育;从行政性罚没收入中拿出10%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发展。18个乡镇(街道)在行动,每年都拿出100万元的刚性支出用于本乡镇的学校建设。 
  2012年教师节前夕,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优化教育环境的三个重要文件,为冠县教育长期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机制保障,为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2年以来,县里投入教育就达12亿多元,占县级财政收入的45.1%,建设学校项目110多个,70多处幼儿园,其中新建实验高中、第二实验小学、武训实验小学等学校;建设一批农村学校综合楼、教学楼、餐厅、厕所等,筹资3656万元,为中小学配备教学仪器、体育器材2.3万件、教学一体机621套、教师用办公电脑1237台、更新课桌凳6万多套,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成为冠县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将建成实验高中、第二实验小学、金太阳新校和37个农村学校项目,启动特校搬迁和城区第五小学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机制”的保障让全县群众看到了冠县教育的“繁荣”,正如当地一位基层教师所说:“近几年来,冠县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社会、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享受到了政府对教育投入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学校是冠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先成人,再成才”
  “学生们手抓沙子,或撒、或擦,几十秒钟就绘就一幅山水画,人物栩栩如生,小船乘风破浪……这是冠县贾镇中心小学学生正在展示沙画技法。 
  教育就是育人,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冠县始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冠县按照“先成人、再成才”的原则,注重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对孩子的终生负责,不简单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论英雄。因材施教,立德树人,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重学生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德才教育和传统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认为不论考试成绩,不是这个概念,素质教育好多内容,教育遵循的原则,不外乎核心的东西先成人,再成才。”牟桂禄说。 
  实验小学的国际象棋,武训实验小学的京剧,贾镇中心小学的沙画、十字绣,辛集中心小学的打花棍,柳林武训希望小学的降狮舞、柳林花鼓,北陶希望小学的面塑等都彰显了特色。柳林、北馆陶等乡镇把柳林花鼓、降狮舞和郎庄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使学生从小受到良好艺术熏陶。 
  “在学生校服样式、课桌凳、取暖、未成年人上网等‘细节’问题上,牟书记经常给我打电话,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冠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建国说。
打造教育队伍的升级版
  7月20日,经过资格评审、层层筛选,冠县一中、冠县实验高中校长人选尘埃落定,分别是原任海南儋州思源高中校长的高澄清和原任聊城三中副校长的张胜聚。 
  近年来,冠县由于生源增加,原有的两处高中已不能满足学生就学需要。因此,今年该县投资1.3亿元新建一所公立省级规范化高级中学,秋季正式招生。然而,由于冠县缺少具有创新精神、理念先进、素质优良的高中校长,新建学校校长人选成为一个难题。“教育要创新,关键是选拔一个好校长。”牟桂禄说。为提升高中学校管理水平,冠县放宽人才选聘视野,创新人才引入机制,面向全国招聘高中校长,开创了冠县教育发展史上外聘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先河。
  “冠县面向全国选聘高中校长冲破了人才选聘体制、机制的束缚,也彰显了冠县振兴高中教育,扭转落后局面的信心和决心。”张胜聚说,这种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更能选拔出适合学校本身需求的校长。 
  提升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必须打破旧有的用人思维与机制。冠县人放开眼界,大胆尝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出台《关于岗位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对教育干部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岗位调整,每位校长和干部教师都要制定提升目标,对外公示,年底兑现奖惩。对教学成绩差的教师按比例实行末位岗位调整。教育干部根据成绩也要相应的调整。 
  为让教师有荣誉、有地位、有成就感,冠县在劳动模范、职称指标以及先进名额等方面不断向教育倾斜。县财政从2012年9月起,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班主任津贴,每月高中300元,初中200元,小学100元。每年拨付教育专项培训经费100万元。每年评选百佳教师、百佳班主任、十佳校长,分别奖励3000—5000元。每年都组织百名优秀教师暑期外出培训学习。
  一支队伍是否优秀,同这个行业的吸引力息息相关。而一个行业的吸引力,又与职业待遇不可分割。目前在冠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9月8日,冠县桑阿镇贵宾小学的师生们又盼来了他们的“编外老师”——武训实验小学王淑君和王玉洁,两位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语文课《小动物过冬》和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听得津津有味。与同学们坐在课桌前一起听课的,还有贵宾小学的学科老师们。课后,“编外老师”与贵宾小学的老师又一起进行讲课点评、互动交流。这是冠县以送教下乡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的一个缩影。 
  为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冠县创造多个载体推动送教下乡,并建立了长效机制。该县开展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程,城区7个学校结对帮扶农村9个薄弱学校,签订帮扶承诺书,每周开展一次送课下乡和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城区重点学校的市县“名师”19人次,轮流到全县79所农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长年坚持不懈。
  在财政投入和制度建设上,也鲜明体现了城乡师资公平对待、均衡发展的理念。冠县每年拿出1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教师培训,确保城乡教师每年至少轮训一次。为避免农村教师外流现象,该县规定,城镇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在编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新补充教师一律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近年来,冠县选聘新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年都在200人以上。
创新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城乡教育资源有限,如何解决农业子女进城就学的问题?不少家长没时间监管孩子,如何填补这一空白? “民建公助”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清华园学校是该县2014年重点招商项目,是江苏客商投资1.5亿元建设的一所高标准民办学校,办学条件超过省规标准。这一学校的建成,极大地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群众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目前,像清华园这样的民办学校冠县有三所,总投资近3.6亿多元,在校生8700多人,大部都是农村孩子,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思路一变天地宽。范寨乡中学因教学成绩常年上不去,生源流失,师资也流失,办学面临窘境。为“救活”这所“重病”学校,县教育部门创新思路,让办学水平较高的实验中学托管范寨中学。
  “为实现更好的管理,我们选派了一名副校长和一位中层去范寨中学分别任校长和常务副校长,为他们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管理制度,使其在各方面与实验中学接轨。”实验中学校长许金光说。“为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实验中学选派22名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到范寨分校进行支教,目前为止,支教工作已进行10周,共支教66人次。” 
  实现城区优质资源向乡村学校的合理流动,托管5个月,效果明显。托管带来了阶段性变化,12名在县城学校上学的范寨籍学生回来就读;优秀生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3人;政治学科成绩跨入全县中游行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