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不要命”的话,治霾就难了
2015年12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企业只算眼前账确实有压力,但是算长远账却是晚走不如早走。政府也要尽可能地使用经济杠杆,让那些愿意搬迁的企业不吃亏,如此才能避免搬迁产生的“后遗症”。
  雪后的蓝天白云转眼即逝,北方多数城市再次被雾霾笼罩。昨日,济南、聊城、东营、滨州等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德州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经到了“爆表”的程度。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办公室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市做好相关应对工作。面对严重雾霾,应急是必需的,仅靠应急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生死存亡的角度看环保和治霾,才能真正超越利益分歧,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在环保部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济南连续两个月倒数第一,促使济南市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动作,加快了污染大户济钢的搬迁步伐。目前,公众看到的是还只是一个时间表,至于济钢能否如期搬迁,还要跨越很多障碍,其中费用问题被舆论称为“拦路虎”。企业搬迁不可能不算经济账,但是污染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更应该先算一算生态账和民生账,如果最终还是因为钱的问题不能如期搬迁,就真是“要钱不要命”了。
  现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习惯用老观念看环保,总认为环保少不了限产停产,甚至搬迁企业,搞这些都是给地方经济做减法,谁搞环保谁吃亏。实际上凡是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基本都存在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的致命缺陷,这样的企业不仅现在很难盈利,今后能否生存都是一个问题,因为环保法已经“长牙”了,不会再纵容企业无视环境搞生产。
  企业搬迁,并非简单的另起炉灶,如果能借这个机会加快转型升级,反而能抢占更有利的市场位置。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企业只算眼前账确实有压力,但是算长远账却是晚走不如早走。当然,政府在运用法律杠杆、行政杠杆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经济杠杆,让那些愿意搬迁的企业不吃亏,如此才能避免搬迁产生的“后遗症”。
  为治理日渐严重的雾霾,济南市在11月连出大招,全城抗霾。所谓“壮士断腕”,就是要坚决放弃“被污染”的经济增长,以生态优先的理念搞城市建设。在雾霾中煎熬的群众对此有很强烈的期待,希望相关部门言出必行,在从“小”抓起的同时啃下污染大户搬迁的硬骨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