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腌菜们轻松了,小伙伴心情沉重了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雪樱
2日,济南市食药局发更正说明称,因承检机构运用检测方法不当,致2015年第9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中公布的17批次不合格酱腌菜检测结果错误。经过重新检测后,17批次产品甜蜜素指标检测结论合格。改判为合格的产品包括菊花牌方便榨菜片、都市韩风萝卜块。(详见12月3日《齐鲁晚报》C05版“抽检甜蜜素检测方法出错,17批次酱腌菜重检后改判合格”)
抽检不合格的食品,重检后又改判合格了,看到这则新闻,笔者的心情可套用一句流行语描述,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样“起死复生”的结果着实叫人心里不踏实。在“舌尖上的安全”备受重视的今天,很多消费者都非常关注食品药品部门发布的抽检通告,以此作为消费警示与参考,在日常购买食品的时候选择安全性有保障的厂家,通告就像个“黑名单”,上榜的自然会排除在外。然而,食品安检也玩起了“变脸”,不合格后又改判合格;那么被检合格的,又是否存在不合格的情况呢?
食品检测左右着市民的健康生活,也直接危及到商家的信誉与脸面,绝不是小问题。让笔者不安的是,食品检测改判事件已经不是头一次了。就在11月30日,食药局网站发出了一则关于乌江涪陵榨菜抽检信息的更正说明,对检出甜蜜素不合格的3批次乌江涪陵榨菜进行改判。两例改判事件,均是检测方法不当所致,这不禁叫人追问,第三方承检机构是否存在问题,其承检的食品又有多少还存在“变脸”的可能,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追问的背后是反思,也是应亟需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严保“舌尖上的安全”,绝不能因为检测环节出岔子而扯后腿。食药部门应高度重视,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进一步完善食安检测的环节,提高检测机构的考核门槛,加强对抽检机构的评测,对发生改判的检测应追查到底,并公开信息;对于检测机构的“粗心”不能止于“知错就改”,应严格把关,启用“退出制度”,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与零失误。
当然,不只是检测机构方面,相关部门也应以点带面,以严谨且高效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环节。比如,网站发布的食品药品抽检信息通告中,就曾出现膨化食品“克比克”误写为“可比克”的错误,对于此类细节性错误也应积极改进,并接受市民的监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