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参军梦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刘友铸
1970年夏天,不满18岁的我离开父母,来到百里之外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6910工程1号工地,参加“三线”建设。
工地设立指挥部,由军地有关人员组建。下辖三个民兵连,我们舒城县孔集公社(现城关镇)的近百名青壮年编为民兵二连,连长指导员由县里统一抽调的现职干部担任,连队副职和班排长大都是复转军人。连队的日常生活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开工不久,我调到连部任通信员,后来任文书兼通信员、统计员和器材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处理连部日常事务,测算施工进度,搜集好人好事,去指挥部报表、领器材、送广播稿,还经常帮助炊事班送水送饭,参加工地的线路抢修、排险运渣等劳动。
终日里与大山为伴,听惯了工地上空压机的轰鸣声、坑道内的爆破声和战友们上下班路上的说笑声。与身边的战友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成为生活相依的知己和朋友,也学到了许多军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几次听到我们连队首长在一起议论,“咱们文书小刘如果能到部队里锻炼锻炼,肯定是个好兵”。说实话,那时我做梦都想着当一名解放军。
1972年春天,我们公社分配到一个军队外国语院校“工农兵学员”的推荐名额,我作为第一人选,面试要求很严。因为通信不畅,两天后我才得到这个消息。
当时我们连队驻地在工地旁边的山坡上,与指挥部隔着一座山、一条河,去县城方向有三十多里山路不通客运汽车。连队首长为了让我尽早回去应试,主动帮我联系指挥部运送器材的军车出了山。那天辗转回到家中,已是掌灯时分。第二天一早,我一溜小跑赶到公社大院,得知由于未能按时参加面试,这个名额已换成他人。
返回工地后,很多同事替我惋惜,而我们连队首长却一直安慰我。我很快就静下心来,像往常一样努力工作。这年冬季征兵开始后,连队首长又鼓励我报名应征,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绿军装,来到了祖国的东大门——胶东半岛,实现了自己的参军梦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