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蕴含着一种精神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陈中华
留美中产家庭的孩子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普遍高于父母现状,且又深知父母的艰辛,这就使他们学习和工作起来无形自我施压较大。
网上一则新消息说:“据一机构报告,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国外留学。”这信息再次助长了这么多年来沸沸扬扬的一种说法:去国外留学的,多是官二代、富二代。这一次,我滞留丹佛两个月,接触了许多中国留学生,还真没听说哪位同学家长在国内是大官或大款,基本全是中产家庭子女,与一美国媒体“中国中产家庭子女成留美学生主力”的说法相同。
2012年5月,儿子在丹佛的一位女同学霍晨给我寄来她撰写的随笔《我们不是官二代或富二代》。开头写道: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有些舆论总把在外的留学生与“官二代”和“富二代”搅在一起,引起我们留美同学间的激烈争论,我总觉得有点冤。
文章说,其实,在国外的中国“富二代”、“官二代”不少,但真正在奋斗、吃苦的普通留学生更是多数。
文中的“普通留学生”,显然指我等层次不一的中产家庭子女。
文章读得我流了泪,我推荐给《齐鲁晚报》被刊出。
之所以读得我流泪,是文章令我思忆起这几年我们供孩子留学的艰辛。2009年,孩子在国内上大三时完成考试,申请美国大学的研究生留学录取,须出示交得起学费的家庭存款证明。或许旁人难以相信,凭我这资深高级知识分子身份,多种原因竟然使当时家中极少余款。为此,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启齿请一位好友帮助从银行借钱,不想被婉拒,对我心理伤害极大,以致此后好几年记他的“仇”。再以后,我也理解了,当时我恰患大病,外人担忧日后万一我还款难而婉拒很正常。
孩子录取后又生一事,他在读的大学选派他去欧洲一大学做大四学业交流,考虑到要去美国读研,我反对孩子去“交流”,内心顾虑的自然又是花钱,认为要集中有限财力干大事:赴美读研。而孩子观点与我相悖,强调“交流”对他日后的学习和事业成长都关系重大。为此,我们爷俩发生了激烈冲突,最终,以我的屈从而结束。
有这些感触,我自然被霍晨文章中说的他们这批真正在奋斗、吃苦的中产家庭孩子深深打动。
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多是“有钱”,这多源于中国人在美购物做派和移民、留美学生数量的剧增。而儿子的同学们相互知根知底:父母们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小企业主、政府或事业单位或国企中低层干部、教师、中层军官,父母基本上仍在一线工作,并尽可能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基本都是些中产家庭。
鉴于这种家庭出身,他们的子女也具有普遍共性——
一,生活俭朴。赴美之初我们居住在孩子租赁的一套公寓,位于丹佛大学门首对面,三层地上地下公寓的二十多套这种住房全由中国学生单租或合租。使用家具、炊具、生活用品等基本都是二手、多手货。这曾引发我的灵感,对儿子说,我注意到学生毕业都在6月,立即回国的就将家具、炊具扔掉或低价卖给旧货店了,而新生报到又都在8月,一来到就忙着跑旧货市场买这些东西,你们不如办个同学网,专门收购毕业回国学生的旧货,两个月后再卖给新同学……儿子说,咦,这办法不错,有点商业头脑。
一郭姓广州女孩毕业后留丹佛工作,与我们是邻居。她的食物橱中至少放着几十种、上百盒烹饪调料,中国各地方的调料基本齐全。这全是毕业回国的同学留给她的,许多还都开了封,舍不得扔。
在丹佛,也没听说哪个同学买了豪车的。
二,学习和工作勤奋。美国大学公开鼓励学业优等生,如丹佛大学,学生毕业典礼分为两拨,总成绩排前5%的排在第一拨,个个佩挂专门的绶带,2012年丹佛大学商学院优等生毕业典礼的照片中,中国面孔比例占明显多数。
留美中产家庭的孩子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普遍高于父母现状,且又深知父母的艰辛,这就使他们学习和工作起来无形自我施压较大,这也成了进步的动力。无忧无虑的美国人难以理解这一点,但美国公司聘人时倒很青睐中国学生。一程姓小伙一毕业即被美国一大跨国公司聘用,秘诀是:除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外,见习期的认真也得到了回报。他是2011年秋开始读研二时寻公司实习的,当时美国经济尚未复苏,学生找实习岗位很难,他们同专业几十个人只有他和另一同学找到了实习岗位。实习期依规定不发工资,他始终像正式员工一样,按时上下班,认真完成上司交付的任务,几个月后,老板突然对他说:公司将给你发一份工资……
在丹佛,获得工作签证的中国留学毕业生基本全在美国公司工作,深受美国雇主喜欢。
国人不信“家可三代富”,却都认同书香门第的那个“书香”可多代相传。我以为,绝大多数“中产”也可多代相传,之所以能多代相传,皆得益于这种对理想和知识不渝的追求及聪慧、勤奋、执著等祖传素质,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中产精神。相信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儿孙们都能将这种精神传下去。
(本文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国家一级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