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之年能“折腾”的石茂山
凭借微电影《十五的月亮》获最佳演员本报记者陈静
2015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耳顺之年的石茂山,退休之后原本可以在家学学喜欢的曲艺,和周围老友打牌聊天,但是爱“折腾”的他拍起了微电影,并拿下了山东省微电影大赛最佳演员的桂冠。石茂山从小喜欢艺术,不论是莱芜梆子还是山东快书,他都可以随口来上一段,在片场等待拍摄时,他都会哼唱上几句。石茂山能获得“最佳演员”的荣誉称号和他年轻时候的表演经历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年轻时喜欢钻研、研究再加上他做事认真,才使得他在拍摄影视作品时有自己的见解。
  大图:凭借出色的表演,石茂山拿下了山东省微电影大赛最佳演员的桂冠。
小图:石茂山在微电影《十五的月亮》中的表演。

  从小学习戏曲
参加工作后
成单位文艺骨干

  受家庭的影响,石茂山在小时候就开始接触音乐,确切地说这种音乐是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也是在莱芜地区传唱多年的莱芜梆子。在石茂山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在村里的梆子剧团里唱莱芜梆子,所以他从小就被这种特殊的音乐所吸引,只要是父亲唱起莱芜梆子石茂山就会在一旁学习。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8岁那年石茂山就开始在村里登台演出。除了唱莱芜梆子之外,石茂山还受爷爷的影响在剧团中担任起来“掌鼓板”鼓师。
  正是因为儿时有这样的经历,参加工作之后,石茂山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搞起来文艺创作。上个世纪70、80年代,石茂山的单位缺少文艺骨干,他就担任起单位文工团编导的角色。“仅仅凭借小时候学习的莱芜梆子肯定是不够用了,为了能排出精彩的节目,单位上每年都组织我们去淄博学习。”石茂山向记者说道,他在淄博学习了民间舞蹈、秧歌,当时没有录像设备,石茂山只能把动作熟记在心,白天学到的动作,他都会反复地练习,并且他还和当地的老师进行交流。由于石茂山从事的是钢铁行业,所以在编排节目时他会特别注意人物、演出的内容,设计出属于工人的晚会,“有时候人手不够,我也会上台客串。”
  爱“折腾”的石茂山这几年重拾儿时的“曲艺梦”,他利用网络学起了说相声、山东快书。上世纪70、80年代,物资匮乏、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想学习曲艺的石茂山在投师无门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广播来进行“模仿”,那个时候收音机没有回放功能,所以每次听完以后他只好凭借记忆来练习。“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那时候学习曲艺的梦想就被搁浅了,现在网络发达了,我跟着视频上学习曲艺,就好像老师在跟前指导一样。”
多年表演经验
换来
微电影最佳演员称号

  在多年前的一天,石茂山和莱芜农民导演韩克相遇,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接触影视作品的拍摄。《十五的月亮》是石茂山参演的第五部影视作品,这部作品是他从事影视表演以来的总结也是对他的肯定。刚接触影视表演,石茂山就遇到很大的难题,他告诉记者,虽然他一直从事舞台表演,但是拍摄影视作品和舞台表演不一样,“影视作品和舞台表演是两种概念,影视作品要展现出人们的真实生活,舞台表演则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它是需要进行艺术加工的。”
  “认真”是石茂山工作时对自己的要求,每次拿到作品之后,石茂山都会带上眼镜仔细研究剧情。“我经常会和导演、编剧交流想法,作为一个演员一定得揣摩到导演的意图,这样才能融入到角色中。”石茂山说,他所拍摄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台词都是他在后来拍摄过程中加进去的。
  石茂山凭借在微电影《十五的月亮》中出色的表演摘得了“最佳演员”的称号,这也是他从事影视表演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接近零下十度的气温里,身上裹着破旧棉袄,脸上摸着锅灰,头发杂乱无章,这是去年记者在《十五的月亮》拍摄现场见到的石茂山。微电影《十五的月亮》中石茂山所扮演的就是一个疯癫流浪汉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石茂山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我在微电影中的表演不是模仿,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患有残疾的人。”石茂山长叹一口气说,他在剧中很少有台词,大部分表演是通过表情、动作展现出来的,所以他必须要进入到状态中。当拍“十五”找到亲人要离开收留他的好心人家的时候,石茂山心中特别不是滋味,“剧情的设定是我吃着地瓜干,当演到准备走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那患病的亲人,要是有一天我那亲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希望有好心人这样对待他,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正是因为在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才让石茂山在塑造人物时更加细腻、立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