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雾霾反思城市治理
2015年12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干快上”的城市建设,往往是“长官意志”的体现,而非市民生活的真正需求。如果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都是云山雾罩,那么所有的“城市病”治理都可能成为市民吐槽的对象,却很难得到他们的配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日,全国出现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让很多人哀叹无处可逃。此番雾霾肆虐,固然与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和静稳天气有关,但是从本质上讲却是“城市病”的又一次集中爆发。在我们关注油品和燃煤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反思城市治理的诸多问题。因为城市运行是系统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仅靠“头疼医头”的手段很难根治雾霾等“城市病”。
  从令人触目惊心的“雾霾地图”可以看出,城镇化与雾霾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凡是城市密集的区域,都摆脱不了雾霾的困扰。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工业排放、机动车运行、建筑扬尘、冬季供暖甚至是厨房做饭,可以说城市中所有的生产、生活行为都是形成雾霾的根源。因为城镇化导致的空气严重污染,在西方国家早有先例,当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在今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因为它既让人看到了空气污染的严重后果,也让人看到了根治空气污染的途径。
  城镇化,尤其是规模大、速度快的城镇化,确实会带来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的“城市病”,但是从国外的经验看,“城市病”并非不治之症,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在雾霾肆虐的时间,恰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很重要的议题就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说明,是否宜居将是今后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只要把宜居性提到重要地位,就能让很多“重病缠身”的城市找到健身路径,雾霾等问题就能从根源上解决。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对城镇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是城镇化的后起者,在追赶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以为只有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一线城市喜欢攀比“第一高”,二三线城市动辄搞个CBD。北上广在“摊大饼”,一些小城市也没闲着,在塔吊林立的城市里,不仅现在有污染,将来也很难宜居。“大干快上”的城市建设,往往是“长官意志”的体现,而非市民生活的真正需求。以如此方式治理城市,必然会漠视城市发展的规律,“一任领导一张蓝图”就不稀奇了。城市建设不能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会华而不实、百病丛生。规划做得不好或者不能落实的城市,往往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很多城市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时隔37年,城市工作再度被提升到中央层面进行研究和部署,这表明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对之前的城市发展理念进行及时纠错和修补,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为人民,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如果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都是云山雾罩,那么所有的“城市病”治理都可能成为市民吐槽的对象,却很难得到他们的配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