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吴秀峰文/片本报记者陈静
2015年12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记者见到吴秀峰时,他正在书房里伏案练习书法。学习书法近30年的吴秀峰,每天练字成为了他生活必备的事情,笔画之间已经形成了独有的风格。1975年,吴秀峰出生在莱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受父亲和舅舅的影响,从小他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接触书法的那一刻起,吴秀峰每日都勤奋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上初一的时候就获得新汶矿务局书法展览少年组二等奖、初三时获得全国希望杯书画大赛青少年组书法三等奖。凭借勤奋和悟性,吴秀峰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近几年在中国书协以及省书协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上屡次入展获奖,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产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莱芜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岱东书法院副院长等。
受家庭影响,
对书法“一见钟情”
“我喜欢书法,是受了父亲和舅舅的影响。”吴秀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受家庭因素的制约只念了几年书,但是父亲却写得一手俊秀的书法。“父亲只要是写毛笔字我就会趴在他跟前看,我深深地被书法吸引了。”正是有了这股精神,吴秀峰才开始了他的书法人生。“刚开始父亲怕我痴迷于书法耽误学业,并不赞同我写字。”那时候没有字帖,吴秀峰就想出了临摹字典的方法练习毛笔字,父亲看在眼中,喜在心上,吴秀峰凭借过人的天赋赢得了父亲的肯定。
“纸”是练习毛笔字的必备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贫穷的吴秀峰一家人来说,购买宣纸用来练习毛笔字是不现实的。为了能让吴秀峰不再为“纸”的事情发愁,吴秀峰的父亲每个月都会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到莱城的亲戚家攒报纸,“每次父亲都要带回100多斤报纸,风雨无阻。”有了父亲的支持,吴秀峰在练习写字上更是充满了动力。
中国书协理事、甘肃书协副主席、甘肃青年书协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名诗人尚墨先生在吴秀峰的书法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吴秀峰的舅舅也是启蒙老师。“舅舅在甘肃工作,那时候没有电话,我们只能通信。”每个月吴秀峰都会给舅舅写信,并且把近期写的字也寄过去让舅舅指导,这种寄信指导的方式持续了大约五六年的时间。“舅舅的每一封回信我都很珍惜,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如今,网络发达了,尚墨先生经常通过微信、QQ等联系方式指导吴秀峰学习。
多看、多思考,
艺无止境
吴秀峰学书法是从临摹唐楷开始,走的是比较传统的路子,大概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吴秀峰临习了很多传统的优秀碑帖,打下了比较好的基本功。“在行书和草书方面,我最喜欢‘二王’碑帖,尤其钟情王羲之的手札。”虽然学习了这么多年的书法,吴秀峰也曾经遇到过瓶颈,这个时候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减压方式,“写不下去了我就出去玩,回来了继续写、思考,有时候突然一下就想明白了,写字是要悟的。”2011年吴秀峰拜山东书协主席团委员、创作委员会主任亓汉友先生为师,亓汉友先生是研修二王的专家,平时吴秀峰受他教导最多,通过这些年不断的学习和磨练,吴秀峰的书法逐渐形成了一个清劲、爽朗、俊逸的风格,这也是这些年来吴秀峰追寻的目标。
临帖是吴秀峰比较注重的,他告诉记者,临帖注重心手合一,手到心到临帖是每个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而且是一辈子不能间断的一门课程。“如果你没有临帖、不临古人,就得不到古人的精华,就进入不到书法真正的殿堂。”吴秀峰说,临帖分人,并不是说拿过一本字帖来就可以临,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临帖。除此之外,临帖还要“多看、多思考”,一定要多看笔画怎么走,有些人写上十几遍不去思考也是枉然,抄上十遍不如多去思考、多去看一遍。
“笔法重要,但是章法也很重要,这两方面要有效地结合。笔法是靠平常不断地去磨练,不断地去临池才能掌握的;章法上要去多写、多练、多看,时间长了积累了一定的水平,也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习惯,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就能成为一副优秀的作品。”吴秀峰说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