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济南召开的“中国智能制造国际高峰论坛”上展出的阿凡达机器人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中国智能制造国际高峰论坛将每年在济南举办。
◥鲁能智能研发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可代替人工承担多项工作。
在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新口号,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显然,济南不想错过这个战略机遇。近日,济南版“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就提到,济南要打造“济南智造”品牌,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
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工业城市,济南的制造业品牌沉寂了多年。如今,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弯道超车”,再塑曾经的工业辉煌呢?虽道阻且长,但值得期待。
文/片 本报记者 修从涛
不甘“平淡”的济南制造业
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从济南的中国重汽下线;中国第一块石英钟是在济南的康巴丝出厂;中国不能制造全自动汽车冲压线的历史是在济南二机床被改写……
在老济南人的回忆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济南这座城市一度有十多家制造业企业集团、9个工业局,提起“济南制造”绝对是一张比“泉城”更闪亮的城市名片。
然而,在世纪之交的那个剧烈转型时代,伴随着一家家本土企业的轰然倒下,济南的制造业渐渐显得有些“平淡”了。特别是在2003年,5家市属上市公司集体沦落,全部被ST,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那个剧烈转型时代,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的洗礼。
有人将企业的倒塌归因于时代的体制变革,也有人说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但也有人总结为四个字:创新不足。
“拿工业软件来说,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的软件,中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就总是走在别人的后面。”国家千人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梅敬成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光济南的制造企业,就是整个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用的大都是国外的工业软件,成本高、技术不比国外先进、受制于人,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一旦人力成本上升,企业最终将很难支撑,更谈不上与人竞争。
“工业软件只是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斑,可见制造业发展必须与信息化结合得更紧密,才有未来。”基于这样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掌门人认识到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升级的重要性,而这也助推了专门从事创新研发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济南制造服务企业。
“大家都有新技术,都有自己的产品专利,在济南一抓一大把。”一名制造业服务企业老总这样形容当下的济南制造服务行业。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不少的制造业企业如今都在摩拳擦掌,尤其是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以及更新设备,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在华云机电,董事长赵显华介绍,企业研发的豪克能机床,可以通过每秒上万次冲压的特殊工艺,将能量打入工件内部,将残余应力消除均化,从而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深蓝机器的董事长李梅介绍,深蓝机器生产的三台悬臂式缠绕机,一台机器设备10分钟可以完成2.2万瓶的矿泉水包装,一台包装机器是人工效率的22倍……
济南制造业已不甘平淡。
布局“智能制造”也是拼了
按照业界说法,能够代表两化融合最高水平的当数机器人制造。从事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的山大副教授吴皓介绍,早在2012年,济南市就颁布了“科技11条”,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创业企业,加快成果转化。
除了“科技11条”,济南在“智能制造”的布局也是拼了。今年年初,由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的全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成立,创新联盟的秘书处和办公室设在CIIIC。联盟还将与济南高新区共同打造智能机器人与数字化装备科技园,为济南乃至山东的科技创新谋划一个智能制造新未来。
“济南有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基础和条件,济南正在打造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可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11月20日,在由济南市人民政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主办,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承办的“中国智能制造国际高峰论坛”上,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介绍,济南正在把“智慧制造”产业确立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济南正投资1.2个亿,搭建“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据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产业发展中心沈洋介绍,该平台将涵盖人才培训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研发平台、技术产业化推进公司、产品推广公司、基金投资公司,设有院士工作站、科研团队、技术运营公司、专业培训机构等,打造业内覆盖产业链条最系统、包含“学、创、研、产、用”等功能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科研平台+科研团队+产业化基地+产业投资基金的全产业链配套支撑服务环境,给企业、研究机构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从信息获取、研发、实验测试、工程验证到产品转化、市场运作的综合性服务。
不仅如此,12月初,济南市委深改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王文涛提出,智能制造是济南补齐工业短板、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遇,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中国制造2025”战略济南实施方案,出台《济南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五年专项规划》。据了解,目前高新区正在以孙村片区、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为载体,打造一个智能装备城,其中,孙村片区将重点发展微电子、信息通讯、数控装备、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相关产业。
制造业“弯道超车”并非易事
在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新口号,被视为与国家开放二孩政策同样重要的另一项国家战略。有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用智能机器代替人工或将成为弥补人口红利式微后,更为合理的一项举措。
基于智能制造产业的广阔前景,再加上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济南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也吸引了一些投资公司的关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领导者之一的赛伯乐投资集团与济南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赛伯乐投资10亿基金,合力打造济南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推动济南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然而,济南制造业的这次“弯道超车”仍非易事。拿工业机器人来讲,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提出了一个严峻问题:世界知名的工业机器人,要么是欧洲的,要么是日本的。2014年,以瑞典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这“四大家族”拿走了中国机器人市场80%的份额。高端机器人市场上,其本上是这四大家族的天下。
再看看中国做的机器人,三个核心部件,一个减速器、一个控制器、一个伺服电机,这三个成本加起来就19.5万元。国内机器人产业现在面临的是核心技术尤其是精密技术缺乏的现状,与国外竞争很难取胜。
不仅如此,机器人产品的市场推广也比较难。“一方面要考虑人们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机器人的造价比较高。”吴皓坦言,这也是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
当然,也应当看到,在智能制造领域济南也有优势。“我们的优势在软件方面,未来借此赶超很有希望。”作为济南本土的机器人自动化厂商,山东山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洪波认为,短时间国内很难在国外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实现赶超,但未来服务、消费类机器人会成为另一个爆发点,这些用于扫地、陪护、娱乐、教育的机器人在本体精度上要求不高,但对软件控制上的精度要求较高。未来机器人消费肯定会向民用消费端前移,在资本、技术的双重推动下,肯定能有跨越式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