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本日记回答“时间都去哪了”
新的一年,六旬老人想根据47年日记写本书
2015年12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吕志英在展示她的部分日记本。
     62岁的吕志英是舜玉街道有名的“日记达人”。她从15岁起开始记日记,47年来写了上百本,记录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浓缩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元旦将至,一本崭新的日记本成为了她辞旧迎新的别样方式。

文/片 本报记者 范佳 
日记一记就是47年,记过的本子上百本
  眼看2016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家住张安社区的吕志英最近正忙着在家中整理2015年的日记,写即将过去的这一年的总结。写日记这一习惯她已经坚持了47年,记过的日记本多达上百本,摞起来比人还高。为了便于查看,她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整理日记本,为每个日记本编上编号,注明年份。
  吕志英在杭州工作的儿子早在大半年前就帮她买好了2016年的日记本,现在还没有拆封,而女儿也早已为她备下了不少笔。“每年我都要等到12月31日那一天把新一年的日记本拆封,就像一个神圣的仪式。”吕志英笑着说。
  近十年来,吕志英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相同的话:“谅解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伟大。”吕志英说,这是她父亲的遗言,也是她的精神支柱。
  吕志英写日记的习惯源于父亲的影响。“从我记事起,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在日记本上写写画画,尤其是每年的7月1日,他会在日记本上写上‘新华院’这三个字。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这三个字的含义,直到我15岁那年,父亲给我看了他的日记,我才了解到父亲曾在新华院当劳工的痛苦经历。”吕志英说,从那以后,她就决定要像父亲一样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滴,让后代了解自己的生活。
从自行车到家庭汽车,日记浓缩时代变迁
  经过47年时光的流逝,纸张已发黄的日记本记载了吕志英一家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浓缩了近50年社会的发展进步,市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沉淀在岁月之中,愈发令人动容。
  “我特别喜欢骑车,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上世纪60年代末,我父亲用30块钱买的一辆破旧的坤车,父亲用了一条木棍做车梁。我大女儿还小的时候,家里终于买了一辆新自行车过年,年三十晚上我高兴得睡不着觉。”吕志英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吕志英家买了辆红色的摩托车,走亲访友,丈夫骑车,前头带着儿子,后头带着她和女儿,特别自豪。2008年,吕志英的女儿买了私家车,全家人游遍了南部山区的山水和村落。2011年,旧村改造后她住进了小高层,在家中能观群山美景。“这些幸福时刻记录在日记中,翻日记时就像电影在眼前一一闪过,如今依然能感受到那时那刻的兴奋和激动。”吕志英说。
  这些日记中也记录了她人生中的悲痛,亲人的去世,家族成员的分离等,如今读来,吕志英的眼眶湿润了。但她说,有苦有甜,这才是生活本身。
  除了用文字记录,粮票、油票、布票、缴费凭证、景区门票、孩子的出生证明等各种票证,家庭的各项开支,吕志英都会用心记录在当年的日记本中。这些日记本她当宝贝一样珍藏着,担心纸张受潮,她还特意存放在朝阳的屋子里。
日记本成为备忘录,新的一年想写本书
  在吕志英的日记本中,不仅记录下了家庭琐事,还记录了国家大事。她还会把喜欢的报道剪下来贴到当年的日记本中。吕志英印象最深的日记片段就是国家的大喜事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全家去经十路迎接圣火。我这一代从小在‘建设祖国’的口号中长大,看到奥运会上国旗升起时,我不禁泪流满面。”吕志英说。
  因为记日记,提起往事,具体的细节、日期,吕志英随口就能准确说出。日记成了吕志英的备忘录,即使时隔多年仍然能发挥作用。今年,社区里排练快板节目,吕志英想起2004年就曾排过一个类似的节目可以借鉴,翻看当年的日记,那段快板台词正完整地记录在其中。“家里人常说,有啥事想不起来,想查资料就找我。”吕志英笑着说。
  如今,吕志英开始培养7岁的外孙女写日记,虽然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她认为,记日记是很好的习惯,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多数人的日记都是有隐私的,但吕志英的日记谁都能看,她愿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这些沉淀在岁月中浓得化不开的文字。
  2007年时,吕志英便有个想法,想根据日记写本书,由于事情太多,她没有坚持下来。“如今孙宝宝们都长大了,新的一年我准备重新拾起这件事情。把我的一生用文字记录下来,留作永久纪念。”吕志英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