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毛中选一毫
探访东昌毛笔制作过程
2015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制作好的毛笔。
  大女儿帮孙金龙选毛。
  用自制的牛骨梳子将羊毛梳顺。
  毛笔加工的“切毛”工序。
     文/片 记者 李军
  在聊城古城区光岳楼楼东100米远的东昌毛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店中,63岁的孙金龙和大女儿正在忙着选羊毛,制作新毛笔。不想看到这门技艺彻底失传,孙金龙让大女儿从小学习这门技艺。
  据史书记载,聊城东昌毛笔由浙江湖笔经运河传承而来。东昌毛笔制作已延续600余年,始于元朝,兴盛于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在当地民间有“东昌作坊、书笔两行”的说法。 
  63岁的孙金龙是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张堤口村人,16岁学习手工制作毛笔,如今从事这一行当已47年了。手工制作毛笔,工艺极为严谨,有“千万毛中选一毫”之说。手工制作毛笔有200余种,按规格区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可写3尺大字;也有可写豆粒状小字的蝇头小楷笔。按制作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羊”等等。制作工艺基本上是沿用三国时期“韦诞法”制作,分两大步骤:一是水盆工艺,制作笔头;二是干棹制作笔杆。经过采毛、梳毛、湿理、剔锋、修头、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艺,方为成品。其外型美观、刚柔相济、吸墨性强、经久耐用,行家称具有“尖齐圆健,刚柔相济”的特点。
  随着机器制笔和办公自动化的冲击,如今,在整个聊城,手工制作毛笔匠人已屈指可数。孙金龙说,做毛笔不单纯是为了挣钱,主要是割舍不下这门老手艺。希望能把手工制作毛笔技艺毫不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将这门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