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科技爆炸事故救援全记录
一线消防官兵不畏生死,火场战斗近24小时
2015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徐艳 通讯员 孙向阳

  2015年7月16日7时38分,位于日照市岚山区的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总容量1.5万立方米的液化气储罐区在倒罐作业过程中发生泄漏并引发爆炸燃烧,造成2名消防员轻伤、7辆消防车毁坏、部分球罐以及周边设施和建构筑物不同程度损坏,罐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居民房屋门窗被震坏。
  全市多部门协同作战
全省7个消防支队增援

  石大科技公司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办企业,自2014年4月以来一直处于停产状态,2015年3月起,该公司对12个球罐轮流倒罐,进行压力容器检测检验。事故发生前,罐区储存物料总量约为3240立方米,储存介质为液化石油气、丙烯和丙烷。。
  当日泄漏起火的6号罐属于311罐区,仅该罐区就有12个储罐。加上企业位于岚山临港工业园内,周围企业分布密集,北侧几百米相隔即是日照钢厂,相邻不远处就是岚桥石化,加之周围紧邻的3个村庄,一旦灾情失控,后果及影响不堪设想。
  爆炸发生后,肩负灭火抢险使命的日照消防官兵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在公安部,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和日照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同前来增援的9个兄弟地市消防官兵一起,与烈焰交锋,同死神赛跑。
  “立即启动四级火警响应预案,一次性调派全市9个消防中队、1个战勤保障大队和7个企业专职消防队进行处置”,爆炸发生后,日照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刘正贵迅速下达命令。
  与此同时,启动日照市政府应急预案和联动机制,调集公安、安监、交通、气象、卫生、供水、供电、环保等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并向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指挥中心汇报情况、请求增援。
  消防总队立即启动跨区域应急增援预案,迅速调集济南、青岛、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7个支队增援。公安部消防局接报后调集江苏省公安消防总队连云港、淮安2个支队跨省增援。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危情大营救在港城大地拉开大幕。
爆炸后20分钟
日照消防力量全部到位

  接到出动命令后,距离火灾现场最近的沿海路消防中队第一个到达现场,时间是7点42分。
  仅3分钟的路程中,中队指挥员刘增全一边与报警人电话联系,一边远眺火场,初步判断灾情:“从沿海路上已可以看到罐区的火光,距离一公里的时候就能听到罐体由于压力产生的尖啸声”。
  刘增全首先告知报警人,抓紧撤离厂区内人员,同时命令中队官兵,到达现场后留一组人员在外围设置警戒,疏散周围群众。
  此时,6号罐底管线处的火焰呈喷射状,高度达近十米。肆虐的火焰烘烤着6号罐和相邻的8号储罐,随时可能引发连锁爆炸。
  火场高温,距离中心30米处的炙烤感已经难以忍耐,但为了找到架设消防水炮的最佳角度,沿海路中队官兵却逆火而行,在距离着火罐中心10米处架设起移动水炮,对燃烧的6号罐进行集中冷却,并使用固定炮对相邻的4号、8号罐实施冷却。
  7时57分,轿顶山路消防中队到达现场。
  尽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有着19年消防经验的岚山区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汪勇心中大骇。“怕就怕火着在罐底,顶端或者中间都不至于这么严重,一旦罐底泄漏着火,几乎必然爆炸”。汪勇知道,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8时01分,日照港油品码头有限公司专职消防队到达现场;
  8时03分,化工园区消防中队到达现场;
  8时17分,深圳路消防中队到达现场;
  ……
  至8时52分,9个消防中队和1个战勤保障大队、37辆消防车、15门移动水炮、215名官兵,以及7个企业专职消防队、13辆消防车、78名消防员先后赶到现场,依据火势相继投入灭火战斗。
渴了、累了
依旧手握水炮不放手

  在无法明确罐内物料成分且不能抑制泄漏的情况下,冷却罐体是唯一科学的施救手段。“冷却抑爆,控制燃烧,确保官兵安全,紧急疏散群众!”指挥部明确了现场消防官兵的主要任务。
  按照命令,现场设置安全员和观察哨,时时监测火情进展,尽量减少311罐区周围的进攻人员;在前沿增设移动炮,明确3条紧急避险撤离路线;补充南北侧水炮阵地冷却力量,派出攻坚组调整水炮阵地位置,组织增援中队铺设后方供水线路。
  指挥部下令减少一线作战人员,只留精锐力量组成攻坚组,继续对罐体进行冷却。由于水压会产生强大的摆动力,移动水炮要有消防员在旁辅助固定,而为了达到冷却效果,消防员必须长时间置身高温火场。浓烟呛人,烈焰炙烤,防护服闷不透气,纵使身体素质良好,战士们的体力也在急速下降。
  累了,硬扛着;渴了,用水枪里的水润润嘴唇;即使脚步站不稳,手里的水炮依旧把得牢。
  时针不停地转动,灭火战斗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311罐区的12个液化气储罐分布密集,罐间距离较近。一个罐着火,相邻的罐就会受到高温烘烤,冷却作业强度大,易发生连环爆炸。
  不仅如此,由于厂区技术人员未能提供311罐区各球罐准确的存储情况,也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和扑救的难度。
  谨慎的研究,周密的部署,总指挥部的命令一道道下达至每一名作战官兵: 
  一是进一步组织单位技术人员关阀断料;二是进一步紧急疏散厂区工作人员及周边村庄群众;三是继续给罐区固定喷淋设施加压;四是减少一线作战人员,尽量在南侧装卸区利用高喷车冷却;五是通知自来水公司为厂区市政管网加压;六是实施交通管制,加强警戒。
  同时,支队通信指挥车利用车载图传和3G图传设备将现场图像实时传输给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公安部消防局指挥中心,调用卫星便携站、无人机、莒县3G便携终端到场协助进行全方位图像传输,利用指挥车同步组建现场无线指挥网。
  上午9时,现场的日照消防力量已在着火罐周围部署了5门移动炮、2门固定炮、3门车载炮、2门高喷炮共计12门水炮,铺设了20条供水干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日照市消防力量的作战效能。
生死关头
不放弃任何一个战友

  7月16日9点23分。伴随着一声巨响,1500立方米的液化气球罐瞬间解体,蘑菇云腾空而起,几十吨的钢板罐体被炸飞350多米,炸裂的罐体碎片、周围管线、支撑罐体的钢柱被冲击到四面八方,从天空坠落……
  这被称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惊险画面”,是石大科技爆燃事故中第三次爆炸的场景。身处现场的消防官兵回忆,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
  事实上,灭火救援战斗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就是一场生死之战。据参战官兵介绍,火灾条件下,液化石油气即液化烃在得到充分的空气时,燃烧异常猛烈,爆炸速度可达2000-3000m/s,燃烧温度可达1800℃,爆炸时的火焰温度可达2000℃以上。“罐体发生爆炸,威力将会何等强大,现在想想现场的三次爆炸,只觉得我们幸运。” 深圳路消防中队指导员马先锋回忆。
  马先锋不喜欢“幸运”二字,对消防员而言,关乎生死的每一次出警,都应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此次幸运的偶然却有着内在的必然,“指挥部科学决策、精准指挥,参战官兵英勇顽强、沉着扑救,这正是我们日照市公安消防支队有付出、有作为的一次幸运。”他说。
  时间拨回到9时10分,6号罐火焰突然增大,造成6号罐和8号罐呈包裹式燃烧。
  9时16分,6号罐火焰变白发亮,接着发生第一次爆炸。由于这次爆炸属于物理性爆炸,爆炸并不完整,威力也不大,指挥员决定观察火情、伺机进攻。
  尽管如此,对这一惊险时刻,消防特勤中队指导员赵理想和战斗班班长李道涛至今心有余悸。爆炸前一刻,李道涛主动请缨,要求上前调试水炮角度。就在他到达移动炮位置调试时,“砰”的一声,爆炸发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和巨大声响把这个22岁的年轻战士震得不知所措,撤退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不远处,赵理想看到落后的李道涛,一边大声喊着“快跑,快跑!”一边跑向罐区接应李道涛,“我的战士还没跑出来,我不能扔下他自己逃生,我必须救他!”就当两人拼命撤出厂区的一刹那,第二次爆炸接踵而至。
  时间是9点27分。此次爆炸声音和威力明显增大,罐区已经一片火海,不再具备强攻近战条件,总指挥部果断下达撤离命令。
  官兵撤退有序,没有说谁先跑,撤的时候也都没忘拉身边的人一把。在距离大门一步之遥的地方,整个撤离过程中都走在队伍最后的王程被瞬间袭来的冲击波击中,第三次爆炸发生了。
  被推力平移后的王程条件反射地回过头,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伞盖迅速下沉,就在头顶要将人吞噬,紧跟而来的热辐射让作为现场指挥员之一的日照消防支队参谋长王程刹那清醒。
  “再回头一看,31名官兵已经越过铁门,无一落下,幸好!”王程从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一跃而起,跨越接近一人高的铁门,组织官兵向安全地点集结。
  虽然撤离及时,很多官兵仍被强大的冲击波推翻倒地。2名官兵受轻伤,7辆消防车来不及撤离被烧毁。值得庆幸的是,厂区工作人员及周边1500米范围内的5000多名群众无一人伤亡,2名受伤的消防员被及时送去医院。
面对危险无一人退缩
鏖战近24小时解除险情

  下午4点30分,尽管距离火灾发生已经过去近10个小时,但现场情势依然紧张,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首先是供水。七套远程供水系统怎么组织才能保证连续不间断供水?供水系统主要依托两个渔港码头(距离现场1.6公里的东潘渔港码头和距离现场1.2公里西潘渔港码头)和一条凤凰河设置取水点。
  7月16日是农历六月初一,过了晚上12点退潮就吸不上水,作为后方供水总指挥员的于兴波协调两个渔港关闸蓄水,并组织大功率消防车进行运水供水,在前方用水量持续保持在每秒1100升以上的情况下,保证了长达十八个小时的不间断供水,为实施冷却抑爆提供了坚实保障。
  然后是测温。为了防止再次爆炸,指挥部再次作出指示:利用测温仪对罐体进行测温。已经参加战斗十多个小时的攻坚组临危受命,海曲路消防中队班长李志振和轿顶山路消防中队中队长助理张峰穿着厚厚的防火隔热服,拿着测温仪“贴着”去测。12个罐体除了1个爆炸裂开之外,11个都要测,每半个小时一次,直到第二日凌晨5时。期间6次与罐体近距离接触,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
  7月17日5时30分,指挥部经过逐一排除各种气源可能,认为地面管线火的气源由7号、9号、11号罐通过罐顶的气相管提供,决定水枪掩护技术人员登顶关阀,最终用工艺灭火战术,采取关阀断料的技术措施处置。
  近24小时的艰苦鏖战,保住了罐区内8个球罐(内储液化气1500余吨)及相邻的储油量达12万吨的油罐区和化工生产装置,乃至整个岚山区的安全,群众无一人伤亡,参战官兵除2人轻伤外无重大伤亡,避免了毁灭性灾难的发生,创造了液化气爆燃事故处置的奇迹。但回忆这一个个惊险的场面,令亲历者后怕,令后来者心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