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力“薄差层”涌现新生机
科技创新让孤岛油田实现效益开发本报记者顾松通讯员尹东宁
2016年0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孤岛油田东区馆3-4单元是孤岛采油厂的“产量大户”,之所以有这等傲人的头衔,与它年产原油46万吨的功绩密不可分。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它近年来节节攀升的日油水平,而是一度“沉默”的非主力薄差层“峰回路转”带给我们的惊喜和启发。
  2015年以来,面对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孤岛采油厂通过依托科技创新,让孤岛油田东区产能建设经受住了层层考验。目前,已完钻投产水平井9口,平均单井日产原油10吨,产油量累计达1.2万吨。
这里的“油层”静悄悄
  从2008年起,东区馆3-4单元暂别了30多年的水驱开发,转为注聚单元合注分采的开发方式,日油产量由之前的555吨提升到1555吨,效果显著。可是,在各小层前仆后继陆续见效的过程中,东部非主力层馆42、馆43区域却是一片安宁,丝毫没有回报的迹象。
  骆毅,开发室副主任,东区馆3-4单元的主要负责人。面对单元东部馆42、馆43的不良表现,骆毅心中耿耿于怀。“平面完善不等于层层完善,如果转变一下思路,利用平面井网找油结合纵向逐层找油的方式,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对注聚单元开发现状多次对比之后发现,东部区域具有“两差两低”的开发特点,即“注采对应差、吸水状况差、井控程度低、采出程度低。”小层分布呈现“层薄、油稠、条带状”,同样条件下的注聚开发方式在这里很难奏效。
开发难点也是潜力点
  也正是因为馆42、馆43特殊的条件和物性,造成储量动用程度低,采出程度仅有11.4%。骆毅瞄准剩余储量丰富这一优势,转变开发思路,带领地质技术人员,在非主力“薄差层”中寻找新的生机。
  先从油藏描述入手。在开展储层精细评价过程中,技术人员先后对东部240口油水井Ng3-4层系建立了地层对比格架,描述了馆42、馆43薄层砂体条带状发育特点,细分出了多套沉积单元。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新井和测试资料,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摸排出9个具有调整潜力的储层砂体,可恢复动用储量167万吨。
  潜力就是希望。锁定了目标,技术人员开始集思广益,通过不断的论证和研究,瞄准各种瓶颈,对症下药,保证前进的道路畅通无阻。
  针对馆42、馆43层水驱开发效果差,通过优化开发方式、井型,开展低效水驱转热采开发调整技术研究;针对层薄分散的特点,采用水平井布井方式,对靶点位置、井段长度、井距、距边水距离等进行了全面优化。部署18口水平井,建立原油年产能力3.6万吨生产规模,预计提高采收率17个百分点。
全力以赴焕发新井生命力
  2014年,方案一经批复,即刻激发了地质技术人员的斗志。为加快老区产能建设新井的实施进度,提高新井贡献率,技术人员以“早见效、多产油、提高产能贡献率”为目的,扎实做好“两个提前、四个及时”。
  提前做好停注水保钻通知单,确保不落下一口井资料,不留一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水平井轨迹图,落实储层变化情况,做好钻井过程中储层变化调整预案。
  在钻遇水平段目的层前50米,负责人员及时住井跟踪,与定向、测量及井队人员密切结合,实施水平段钻井的调整,确保准确钻遇储层最佳位置,确保钻井轨迹平滑;完钻井电测结果出来后,及时组织召开新井筛管完井数据及投产方案制定会;测井公司测井图、固完井等资料送到后,投产作业设计及时上网运行,组织施工投产;随时维护已钻井资料,及时修正地质基础图件,指导后续钻井井位优化。
  2015年底,在对孤岛油田东区馆3-4单元产量进行梳理的过程中,馆42、馆43小层的成功提效再次证明了“薄差层”的非凡潜力。更加令人欣慰的是,非主力薄层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和低效水驱转热采开发调整技术在东区馆3-4单元的成功应用,拉开了孤岛油田低效水驱非主力“薄差层”挖潜的序幕,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