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生日这天张瑞敏又谈起松下幸之助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蔡宇丹
  “我非常崇拜松下幸之助,参观他的故居时,很感动,但后来企业不行了,到故居参观只能引发一种对历史的回忆。
  后来,松下公司的一个哲学博士来海尔考察,很感慨,说我在这里看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松下,一派朝气。我们现在不行了,开董事会也解决不了,没办法了,要拿出松下幸之助当年的著作来学习,看问题到底出在哪。”
  这是1月5日,笔者专访张瑞敏时,他讲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松下,其实说的是他对企业家价值的思考。这个问题,同张瑞敏如何思考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问题紧紧连在一起的。
  企业家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你不可能永远正确,因为时代一直在变,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就像松下幸之助,他成功时创立的管理模式、赢利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了。那么,当松下遇到困难,开董事会时大家又重读松下幸之助的著作,是在寻找什么样的药方?
  以笔者的理解,他们想感受的,只是当年松下幸之助倡导的精神气质,这才是企业家创造的永恒价值。
  这几年,外界对海尔的质疑不断,认为张瑞敏谈虚的东西多,大家更关注海尔的业绩,并且拿海尔与格力、美的对比。你不是一直改革吗?那拿业绩说话,这是最现实的,也是中国传统的“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
  在张瑞敏的公开演讲中,笔者注意到,张瑞敏强调最多的,是30年来海尔一直坚持的“自以为非”的企业文化,强调“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而外界在转发张瑞敏的演讲时,多冠之以“张瑞敏讲述海尔转型的N种模式”,这可谓是“满满的干货”。在笔者看来,“N种模式”只是海尔改革的方法论而已,但海尔的价值观只有一个,那就是“自以为非”,敢于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这也是张瑞敏对笔者强调的,没有什么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所有不能创新的企业都是传统企业。
  张瑞敏在其他访谈时也说过,很多企业跑过来学海尔,但学不会,很多办法套到自己企业身上就变形了,就不灵了。
  张瑞敏对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更明确的一个表达,叫“构建人单合一的商业模式”,海尔所有管理构架上的改革,都围绕这个而来。这种构架在“自以为非”企业文化上的商业模式,别人是学不来的,这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海尔要摆脱家电行业长期以来的价格战泥淖,张瑞敏寻找的药方。
  对“人单合一”的探索,海尔已经做了10年,现在还在探索中,你凭什么速成?
  写到这里,又牵扯到外界对海尔的另一个质疑,说张瑞敏一直在谈海尔管理构架的改革,而海尔的技术创新不如其他某些企业亮点多。张瑞敏对此还有一个解释:把“人单合一”搞成了,其他也就不成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看,张瑞敏在海尔推行的改革,选择了一条风险最大、最难走,也是一条“治本”的路,这也是放眼全球很多大企业不敢做的事。张瑞敏为什么敢下这个决心,是因为他一直“自以为非”惯了。
  在专访时张瑞敏坦承,海尔现在的压力在于,内部改革不得不加快,但外界看海尔还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海尔的业绩不能有大的降幅,否则外界会认为海尔的改革是失败的。“但像海尔这样的改革,一时半会是见不着效益的。”张瑞敏对笔者说。
  去年12月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张瑞敏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我已经自杀了,但还没有涅槃重生。
  这句话里,沉淀着张瑞敏这两年来承受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要比他30年前砸冰箱时重得多,砸冰箱最多落个“损害国有资产罪”。而现在,他引领的是一家6万人的大企业。
  笔者专访张瑞敏这一天,正是张瑞敏67岁生日,与他同时代的企业家:柳传志,1944年生人;任正非,1944年生人,他们也都活跃于企业界。而他们的企业面临的挑战,一点不会因为他们鬓角白发的增多有丝毫减少,而只会更多。
  结束采访时,张瑞敏引用了麦克阿瑟的名言,“老兵永不死,只是淡出舞台。”
  为这些“老兵”内心的勇气与执着鼓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