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细节推动城市大文明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今,德州市区的不少街道变得色彩斑斓起来了,不光是可变车道换上了彩妆,非机动车道也添上了红绿色,其中奥妙在于,“红色”代表非机动车左转停车区,而“绿色”部分则为非机动车直行停车区,简单明快的色彩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出行便利,一方面避免出现行车时拥堵现象,另一方面在视觉上也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可以警醒广大非机动车主遵守道路交通规则,避免闯灯越线,文明安全行车。城市文明在于点滴积累,小细节推动大文明,彩色车道一经设立便引来一片叫好,其意义深远值得点赞。
  每当路口的直行绿灯亮起,大量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辆挤在一起,等待左转的车辆停在前排,后面想直行的车辆急得连连按喇叭……这样的剧情每天都会上演,很多路人早已习以为常,也有不少市民期待窘况早日破解。不少人意识不到自己站位失误,这是屡屡造成混乱一个重要原因,而设立彩色车道能起到醒目的提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路人的规则意识。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人出事故,万人受教育,一地出事故,全国受警示”,说的就是小事故往往引发大风波,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提前预警,而彩色车道就起到了人性化的预警作用,还兼备美化城市街景之功效,这种做法新颖实用,倍受欢迎,不妨大力推广。
  诚然,彩色车道只是我们城市文明进步的一个小缩影,却足以见得城市管理者的点滴用心。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这不仅仅反映在个人成长之路上,更是体现在城市形象塑造中,譬如经网络发酵后的天价青岛大虾,足足令“好客山东”品牌蒙羞。反面案例不胜枚举,但诸如一次善举温暖一座城,这样的正能量故事也不在少数。罗马城非一日建成,培养全民文明素质也不是一日之功,做好引导,完善细节,这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理当考量的标尺。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讲,治理细节的一小步,就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步。
  彩色车道带来了有序行车和绚烂心情,期待更多诸如此类的暖心之举出台,更多的管理细节及早完善,让民众共享城市文明进步的甜美果实。

勇救落水儿童本不该是新闻
  德州同济中学教师魏长道过路途中救出三龄落水儿童,对其义举市民纷纷点赞(详见本报1月6日C07版)。
  柳湖书院附近的河水有两三米深,一旦施救者速度慢了,或许落水儿童的性命难保。听到孩子的呼救,魏长道老师狂奔二百余米,翻过栏杆跪在河边将孩子拉出水面,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正能量较为缺乏的当今,这位人民教师的见义勇为值得我们点赞。
  相较于美女记者雪天倒地半小时没人扶和拾荒老人晕厥路边无人问津,魏长道老师勇救落水儿童一事,在让人倍感欣慰的同时,又给这个社会上了一堂道德课。正所谓,不正常的事情多了以后,正常的事情就变成了新闻。因此,我们必须将“见义勇为”变为一种常态。
  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这些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频频出现并要学而时习之的美好品质,在当今社会践行时却被多加考虑,多虑或许是出于明哲保身,因为“碰瓷”等不正之风的频现,让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怀疑。袖手旁观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也是把我们的善良丢弃的动作,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品质,只是不敢。而反过来讲,当善良与正能量遭到怀疑,当我们不敢去做好事,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美好品质何在?
  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让社会蒙上了进步前方无路可走的纱帐,纱帐面前,勇救落水儿童物稀为贵地成为新闻,与当今社会见义勇为行为日渐减少不无关系。鲁迅有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而现在,我们有正确的路可以走,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来,回到我们的淳朴美德的起点。我们宁愿不做勇救落水儿童的新闻,也不愿看到心存正义者羞于出手,期待见义勇为成为一种常态。
 精彩网语 
  不离不弃

@心灵鸡汤

  朋友或是情人,能走过三个月的不容易,能坚持六个月的值得珍惜,能相守一年的堪称奇迹,能熬两年的才叫知己,超过三年值得记忆,五年后还在的,应该请进生命里。十年后依然在的,那就不是朋友了,已经是亲人,是生命的一部分了。你若不离,我必不弃。



摆正心态

@女神手册

  当一个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最尴尬的莫过于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其实你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你必须明白,要走的人留不住,装睡的人叫不醒,不喜欢你的人感动不了。



心怀希望

@读书笔记

  你若光明,这世界就不会黑暗。你若心怀希望,这世界就不会彻底绝望。你若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