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少年照顾瘫痪寡母三年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秀坤回到家后先为母亲生炉子取暖做饭。
  饭熟之前先做会作业。
  趁着做饭工夫拖地。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人身处贫寒之中,需要关注,需要关心,需要全社会的温暖。即日起,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身边的贫寒》,请广大读者和爱心人士提供线索。
  联系电话:0543-3211123,18654399035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峰

  父亲自2012年去世后,年仅9岁的李秀坤就独自承担起照顾瘫痪寡母的重担,这一照顾就是三年多,小小肩膀挑起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责任,过早地尝尽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1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邹平县魏桥镇崖镇村,此时上六年级的李秀坤还没有放学。村里一位大娘领着记者来到李秀坤家里,只见大门紧锁,大娘拍了拍大门后忽然想起,“对了,孩子还没放学呢,她也起不了床,走,先去我家暖和暖和。”
  四点半多,一辆校车停在村口,下来四五个孩子,记者问谁认识李秀坤,同伴们一指个子最小没穿校服的李秀坤说,“他就是。”
  眼前的李秀坤眉清目秀,穿着整齐干净,与记者预想的各种形象相去甚远。李秀坤迅速掏出钥匙打开大门,快步冲进屋里看看母亲现在怎么样了。“滚!”屋里传出母亲一声怒吼,着实让记者心里一惊——孩子已经承担太多,又何必再承受来自母亲的责骂?
  李秀坤挨了骂低头不语。见来了生人,母亲许卫芸赶紧让孩子搬来马扎让记者坐下说话。腼腆的李秀坤转身去看炉子,炉子已经没有半点火星,于是掏了掏炉灰倒在屋外,找了点废纸、木柴准备点炉子。
  记者趁机跟到屋外问个明白,“刚才好像听到妈妈骂你了?”“嗯。”“为啥?不会经常骂你吧?”“不是,为了我不听话。”“咋不听话了?”“起得晚……”李秀坤的小手抓住木柴,低着头停在院子里一动不动。
  李秀坤熟练而又努力地点炉子,许卫芸瘫痪在床无法起身。记者环视四周,屋子二十多平米,一台电视机,一个衣柜,一座炉子,一张象棋桌,一张小床。床边一个马扎,马扎上铺了一块木板,是母亲的饭桌,象棋桌则是李秀坤的书桌。
  尝试着缓解刚才责骂孩子的尴尬后,记者委婉了解到母亲发火的原因,由于最近面临考试,作业又多,李秀坤早上临上学才起床,再加上中午放学不能回家,这就意味着,这几天许卫芸早上中午都没法吃饭,晚饭要等到儿子回家做饭后才能吃,水更是一口也不敢喝,否则孩子上学期间,上厕所都是问题。
  许卫芸说着说着哭了起来,忽又感觉不妥,生怕外人对孩子有看法,极力为儿子辩护,“其实我很理解他,这么小就伺候我,最近快考试作业多。”
  趁李秀坤点炉子的功夫,记者四处看了看,院子南面棚子里有一辆电动三轮车,那是李秀坤带母亲出去走走转转和往家运水的工具。北面一排房子,西屋是母亲卧室,冬天冷时母子二人挤在一张1.5米宽的单人床上;中间是空荡荡的堂屋,志愿者帮忙换下的一扇破门倚在墙上,旁边一张小床是李秀坤夏天睡觉用的;东屋是李秀坤的父亲生前养兔子补贴家用的屋子,地上都是兔子粪便,一只受惊的麻雀扑棱着翅膀从门缝中飞了出去。
  回到西屋,正好撞见母子二人对话,李秀坤一边洗碗一边低头不好意思地和母亲说,这次数学考试考了98分,“上次考试不是考了100吗?”“这次的题有点难啊。”李秀坤腼腆地笑了笑。
  说起这个已经不算完整的家,许卫芸总是忍不住流泪,“我就是孩子的累赘,我又怕我走了,孩子没我不行。”李秀坤2003年出生,许卫芸的丈夫在孩子四五岁时得了肝硬化,后来越来越严重,2012年去世。许卫芸当时还能拄着拐杖走动,但丈夫走后便瘫痪在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从此生活中无论是最繁杂的琐事还是最痛苦的压力都落在了李秀坤单薄的身板上,也是从此以后,李秀坤的快乐的童年已经过早褪色了。
  生活虽然痛苦,村里对李秀坤的评价极高,74岁的徐大娘说,“孩子懂事、听话,太不容易了,天暖和的时候用三轮车带着他妈妈到大集上转转,想吃啥就给买点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