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献策,如何守住菏泽“质气”
菏泽空气质量问题受关注,多位市政协委员建言支招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王河畔。(资料图) 本报记者 袁文卿 摄
     本报记者 周千清

  2015年入冬以来,不同污染级别的雾霾轮番“降临”菏泽,污染指数更曾一度“爆表”,雾霾成为菏泽市民热议的话题。如何守住菏泽“气质”,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问题。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发展清洁能源农村沼气、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渐次进行技术改造及迁移等,政协委员发表真知灼见,建言献策。

□成立专项科研机构,渐次改造高污染企业
    菏泽市政协委员、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变更调查所高级工程师刘长虹表示,雾霾天气危害性大,建议政府投入专项资金,针对雾霾天气成立专项防治研究科研机构,对雾霾天气的形成、防治实施立项研究,做出改善方案及可行性研究结论。同时,针对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建议指导各区县增大绿化面积及植树造林计划,研究可促进雾霾环境改善及治理的植物物种并广泛应用。
  对扬尘污染,她建议严格交通运输途中及建筑工地的扬尘及遗撒管理,对建筑工地实施全天候环境工程监控。对违反环保规定的企业执行“严惩不贷”,对企业领导实行“问责制”,从而杜绝扬尘的发生,以期最大程度地化小造成雾霾天气的诸多“源头因素”。
  她还提到,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渐次进行技术改造及迁移。对重点污染企业应强行关停,以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
□树立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日益突出的空气质量问题,菏泽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副主委、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杨冬云介绍称,环境污染治理并非仅仅是政府的事,还需要树立全民意识,全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相应的就要求市民生活方式的适当转变。
  杨冬云说首先要加强市民环保的自主意识教育。她在提案中建议,在公共教育和宣传层面多层次全方位引导大家环境保护和治理人人有责的理念。
  她还建议应提高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应从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积极引导,倡导推广绿色健康、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如市民上班少开一次车、家庭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少吃烧烤、节庆时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餐饮、家庭采用符合标准的排油烟设备等;使用清洁能源,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环保不达标的车辆不上路。

□发展清洁能源农村沼气
    在从根源上减少致霾因素,菏泽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秘书长朱明燕建议发展农村沼气。
  朱明燕说,沼气无色无味,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菏泽是农业大市,发展农村沼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还可以促进节能减排。
  她提到,农村沼气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如地方财政缺少投入,农户自筹比例偏高,制约菏泽沼气池建设工作发展;务工人员大量外出、畜禽养殖的相对规模化,致使粪便原料不足,影响了沼气池的发展;各级生态农业部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也直接影响沼气池建设速度;后续管理跟不上建设发展步伐,致使沼气池利用率大大降低。
  朱明燕建议,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充实力量,配备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创造工作条件,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还要落实具体责任,包括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职业准入制度项目公示制度等等。
  同时重点完善后续管理和服务,围绕“抓服务、保运行、促发展”的主题,坚持“财政补一点、沼肥赚一点、会费收一点”的原则,逐步培育出适合本县区的后续服务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后续管理服务水平。
  她还建议政府保障各级生态农业办公室工作开展的费用,消除各级生态农业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拉长产业链条,搞好循环发展,沼肥是目前发展有机农业公认最好的有机肥,沼肥利用得好,既能带动上游的养殖业,又能推动下游的种植业,顺应有机农业发展的需求,把沼肥的利用放到重要位置,把分散于千家万户的沼气池转化成为企业的有机肥生产车间,通过沼肥在蔬菜、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上的利用,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