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保护急需加强
2016年0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东昌木版年画。(资料片)
     本报聊城2月17日讯 聊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然而,如今很多非遗项目却面临传承的困境,生存岌岌可危。如何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呢?政协委员苗艳红、白璐带着《关于进一步加强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上会了。 
  《建议》中介绍,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非常丰富且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聊城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4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67项。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曾须臾分开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迅速地离我们远去。不少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许多千姿百态的民俗万象濒临消失,我们的文化生态已岌岌可危。
  如今非遗传承有很多问题。最为严峻的是“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有些项目的传承人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年纪最大的已经谢世。如风格独特的东昌府木版年画,几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行,深受民众喜爱。堂邑镇许堤口村在马颊河东岸,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因为几百年来在村子里有一些民间艺人,专门为东昌府运河附近的画店刻制年画木版。随着老艺人们离开人世,这门“手艺”几近失传。现在只有一位老人还在传承着这门手艺,他就是年近80岁的栾喜魁老人。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传承、场所、资金等诸方面给传承人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但聊城在这方面出台相关的文件较少。非遗保护组织经费短缺,专业人员匮乏。 
  结合聊城“非遗”保护工作现状,苗艳红、白璐建议财政、人事部门拨付一定的保护经费和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支持和一定补贴与支持。建议政府需要出台改革、完善措施,解决好“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落实好各项优惠待遇。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展示聊城独特的文化魅力。建议打造聊城的文化名牌,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举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走出去,进行相关的演出,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同时也可以在社区开展曲艺茶座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