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怎么成真中外专家送上高见
2016年03月0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2月29日讯(记者 李珍梅) 未来城市发展走向城市4.0阶段,没有交通拥堵、没有停车难、没有污染,令人倍感期待。如何把这样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2月29日,来自中、德30多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岛城,围绕“智能交通”主题,提出破解难题的技术支持方案。
“解决城市拥堵问题,首先要朝着宜居、可持续的方向建设青岛市。”2月29日,在以“计算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其在智慧城市交通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中德双边研讨会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陆键表示,青岛市是一座花园式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及交通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把人口及经济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只追求经济,应该建设成宜居、可持续的城市,让老百姓能生活得安逸。
据了解,本次双边研讨会由青岛理工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德两国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规划,对标“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17家高校、研究院所、单位的30位国内外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CPS技术在智慧城市交通中应用的机遇与挑战”“智慧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及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智能交通系统及其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风险管理”等主题做了学术报告。会议将持续到3月3日。
青岛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院长王丰元说,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有助于青岛引入新的理念,缓解城市交通难题。“交通不光是车在路上跑的问题,还包括停车、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将通过提高系统运行的智能化、提高运行效率,改善整个城市的交通环境。”王丰元说。
此次会议上,专家学者们还就“3+1+2”和“4+0.5+2”本科硕士中德联合培养方案、以及国际化的硕士博士培养合作机制、各类人才培养合作进行了探讨。青岛理工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有望合作成立中德学院,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将围绕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方面,尤其是在汽车、交通、建筑领域展开紧密合作。“3+1+2”培养方案为,3年国内学习,1年德国学习(衔接期),2年德国研究生学习,德国也将交换学生来青岛学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